神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将神池月饼列为发展之首,为特色产业向纵深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全环节保障,推动全县月饼企业“百花齐放”、月饼品牌“百家争鸣”,让神池月饼不仅守住了传统味道,更在标准化、品牌化、多元化的道路上加速奔跑,成为承载地域文化、带动产业升级的“甜蜜引擎”。
一、标准化、规模化是产业升级的“快车道”
示范区积极配套出台“一企一策”培育龙头企业政策,开展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提升,引进企业全部配备了高标准自动化流水生产线,从拌馅制饼、烘烤、包装基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产能最高的一小时生产3万块神池月饼。打料区、制作间、冷却间……机器精准地控制着每一个月饼的出厂“画像”,烘烤隧道炉能精准控温,传承老味道的同时,也将神池月饼推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实现了保障食品安全卫生、大规模提高产能的目标,为月饼产业快速发展奠实坚实基础。
同时,园区企业积极参与月饼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制定,并自主制定自身先进的企业标准,不断突出神池月饼的地方特色、特点。
二、产品创新是产业焕新的“加速器”
胡油的独特醇香成就了神池月饼的美味声誉,示范区充分利用“中国亚麻油籽之乡”国字号名片,以神池饼业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联合成立了“特色食品联合研发中心”,开展饼业提升工程,积极研发新产品。由特聘专家、江南大学王立教授亲自进行技术指导,优化生产车间制作工艺,在原有传统油皮、蛋皮、酥皮饼的基础上,开发出水果、鲜花、杂粮等30余个品种,并将每个月饼重量降至50-125克,实现了年产1亿块饼、5000万根麻花,让“神池饼”和“灵荟神池”的品牌叫响全国,进而广泛推介麻花、油食等胡油食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三、品牌赋能是产业提质的“新势能”
为让产品从“应节限定”走向“四季常供”,当地“神池月饼”打破节日食品的局限升级为“神池饼”。自“神池饼”商标成功获批以来,屡获殊荣,曾亮相中部博览会、兰洽会等展会,在中秋期间创下300万元销售额,并荣获中国(山西)农博会金奖,进一步推动神池特色食品品牌升级。
目前,神池县月饼生产企业155家,从事月饼加工的有近万人,年销售月饼1.5亿个,产值3.75亿元。先后有18家企业获得“山西名点”称号,3家企业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1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称号,5个品牌获得山西省著名商标。
四、营销“破圈”是产业增长的“金钥匙”
酒香也怕巷子深,老字号品牌更要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努力开拓新市场、创造新机遇。示范区推动出台《“神池饼小镇 乡村e镇”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实施方案》及《奖补政策》,进一步简化流程,实现政策发布、企业申报、协助部门审核全程“一网通办”,2024年共新增店铺50余家,培育年销售500万以上规上入统电商企业实现破零,拓宽月饼营销渠道,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同时深挖神池月饼千年制作传统与文化底蕴,讲好非遗美食故事,让传统特产兼具 “老味道” 与 “新内涵”。在电商直播间里,年轻的主播们正热情洋溢地介绍神池月饼。镜头前,金黄酥脆的月饼被掰开,饱满的馅料缓缓溢出,引得屏幕前的观众纷纷下单。这些曾经深藏于晋西北的美味,正随着网络的触角,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餐桌。而支撑这份美味走出去的,不仅是代代相传的手艺,更是神池大地馈赠的宝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莜麦、胡麻、黑豆等原料,为月饼注入了最本真的乡土滋味。
“神池饼”因文化而强大,因创新而出彩。未来,神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将带着这份传承与突破,一起让 “神池饼” 走向更远的地方,续写更多属于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