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工作大局”的理念,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需、解企业之难题,不断创新服务机制、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效,建立“三项机制”,精准服务企业,持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建立上门服务机制。一是开展惠企政策“送上门”。全面梳理归集国家、省、市各类惠企政策,精准对接企业、项目所需,确保企业第一时间“应享尽享”“可享快享”最新的惠企政策。今年以来,共发布、转载惠企政策信息60余条,切实消除企业政策“盲区”,让企业熟知、会用、用好政策,提振企业信心和干劲。二是开展统计服务“送上门”。加强与统计部门联动,以统计“送上门”靠前服务、统计专业人员深入企业和“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等模式,让企业享受贴心统计服务。目前,累计培训企业统计员12名,针对新入库、统计人员更换的规上工业企业,实行“一对一”“点对点”业务指导,对各项统计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帮助解决在填报统计报表中出现数据错误等问题50条,不断提升企业统计人员业务能力。三是开展审批服务“送上门”。实行项目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实施全程指导、定期调度、跟进服务,为项目企业排忧解难,让企业足不出户解决问题。今年以来,开发区上门服务办理项目立项审批共13件,推动审批服务质效和企业满意“双提升”。
建立梯度培育机制。一是密切掌握企业实情。通过线下调研与线上问询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摸清企业家底,掌握各行业发展水平,建立产业培育数据库。同时,科学研判市场变化趋势,基于自身优势特色,明确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并围绕现有产业,科学选定龙头企业。此外,从“广撒胡椒面”向“精确滴灌”转变,做强主导产业,做大龙头企业。目前,开发区已建立了煤机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产品制造、厨卫具制造、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小升规”七大企业培育数据库,全力打造装备制造、热力保障、算力服务三大基地建设。二是开展梯度式培育。对企业实行分类培育、阶梯培育。做大做强新上规和产值亿元以下的企业,提高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实时动态监测企业产值、税收、用电等指标,引导企业升规。对有培育潜力的企业开展政策辅导,帮扶企业解决在升规和申报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过程中遇到难题,助力企业做大做强。今年,在辖区内遴选3家中小企业进行升规培育,制定“一企一策”,助力企业稳步发展、快上规模。三是提升企业科研能力。强主体、活主体,培育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积极研发新产品,推动产业链条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目前,开发区霍州发电厂、兆光发电厂实施了“三改联动”(煤炭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霍州市60MW屋顶分布式光伏、霍州市100MW光伏发电、分布式光伏节能、智慧卸煤系统无人值守等项目,推动电力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此外,充分发挥开发区太原理工大学霍州智能再制造研究院、山西省智能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太原科技大学“多链融合”创新服务基地的作用,在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加强技术合作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核心竞争力。
建立政企联络机制。一是实行全员包联企业。细化包联企业责任制,建立了《开发区领导及部门包联企业台账》,按照工作内容、区域距离、行业属性等原则科学划分辖区100余家企业,由开发区领导班子及各部包联企业,做到精准帮扶全覆盖。向企业公开包联人员联系方式,开展企业7×24小时“即接即办”的服务承诺,企业通过手机、微信等方式随时与包联人交流。二是搭建对接平台。积极搭建政企对接、银企合作、法企服务、校企、企企对接平台。推动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客户引流”“绿色通道”“降本减负”等服务,促进银企双方互利共赢;依托霍州市技工学校临汾市人才工作基地、省级高技能培训基地和省级高水平实训基地,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共同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建立民营企业维权服务诉求联办机制,加强工商联、公安、检察、法院、司法部门合作,开展民营企业法律维权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化解商业活动纠纷问题等。三是为企业纾困解难。常态化开展“早餐会+下午茶+夜沙龙”等活动,与企业高效对接,及时收集并解决企业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实施“马上办”工单,明确涉企部门在接到企业诉求后60分钟内响应诉求,3个工作日内处理并回复企业,因客观原因无法办结的由部门制定工作时间表,督促涉企部门在规定时间办结,形成“发现—交办—解决—反馈”闭环模式。今年以来,累计解决企业办公场所、用工、培训和销售等各类问题30个,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