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商业调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四川: 汇自贸力量 七载铸辉煌

时间:2024-04-03 作者:佚名来源:四川省商务厅

  






  ■ 吴  迪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四川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改革开放高能级平台作用,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双重使命,聚焦制度创新,以改革促开放、促发展。

  经过七年砥砺奋进,四川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蹄疾步稳,改革红利加快释放,重大项目强势集聚,营商环境全面改善,在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力量。

  七年成果瞩目 创新实力凸显

  截至目前,四川自贸试验区形成8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贡献14项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成果。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在短短七年时间里,四川自贸试验区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充分展示其在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方面的强劲实力。

  数据显示,四川自贸试验区已累计新设企业27万家,为挂牌前12倍;外贸进出口额近5900亿元,年均增长14%;外商直接投资近50亿美元,占全省比重由挂牌初的4.3%上升到25%。

  “尽管四川自贸试验区面积不足全省四千分之一,却贡献了四川近四分之一的外商直接投资、十分之一的进出口和新设企业,这种高贡献率进一步凸显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经济拉动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江瀚表示,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四川乃至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也为其他地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邓富华用三个“更”概括了四川自贸试验区取得的成就,即“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

  邓富华进一步表示,“更大范围”体现在四川自贸试验区积极拓展与重庆自贸试验区、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的协同开放,构建起以自贸试验区为引领和支撑的对外开放立体空间布局。“更深层次”指四川加速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推动“边境开放”向“边境后开放”深化拓展。“更高质量”就是四川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更注重系统集成,且更聚焦关键领域,推动外资外贸规模稳中有进,质量不断提升。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发展之魂。今年1月,四川自贸办推出第七批制度创新成果,包括了出口应征税货物智能快捷申报、“知贷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平台、离境退税“即买即退”一站式服务、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款电子支付等16项改革试点实验,以及全国首创高风险特殊物品跨关区联合风险评估模式、跨省域生产要素“同质同价”、创新开展综合保税区与铁路货站直通直转模式等15项最佳实践案例,进一步扩大创新经验成果的复制推广。

  过去七年间,四川自贸试验区坚持守正创新,将“一线进区货物‘即到即入’模式”“空铁联运一单制货物运输模式”“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企业‘套餐式’注销服务模式”等一批“四川经验”成功输送至全国,为更多自贸试验区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四川自贸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瞄准深化自贸建设新阶段顶层设计,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协同开放、产业引领“三大攻坚”,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创新开放,接续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先行区。

  惠企红利尽显 便企措施频出

  四川天合领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境电商公司,主要负责运营中国(四川)出口商品世界播直播基地相关工作。谈及四川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公司总经理赖婧婷频频点赞:“自贸试验区在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税收政策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便利、高效、公平的经营环境。”

  “整体来看,自贸便利化对于外贸型企业的影响更加明显,让我们可以更快速、更便捷地完成商品进出口,提高贸易效率。尤其是自贸试验区作为政策创新的‘试验田’,通常会推出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包括金融创新、外汇管理改革、贸易便利化等,为企业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赖婧婷表示。

  企业能够尽享自贸红利,离不开四川自贸试验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开创服务新模式、创新产业链发展等。七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不断优化环境,营造出一片兴商便企的“碧水蓝天”。

  在优化投资环境方面,四川自贸试验区积极落实自贸试验区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促进外商投资落户,目前四川自贸试验区外商直接投资全省占比25%。通过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建成出口退(免)税备案单证电子化云管理、数据共享授权管理、关务合规分析警示、报关企业申报服务、四川跨境贸易营商环境综合分析服务等5项地方特色功能。出台加强外籍紧缺人才引进的《若干措施》,推广外国人自主申报住宿手机APP应用,提升过境免签外国人管控实效。

  在推进金融创新服务模式方面,四川自贸试验区开创出“春意盎然”的政银共促新局面。成功推动工行、中行两家试点银行21个网点共开立116户本外币合一账户,加快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建设,落地天府金融科技研究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首办户”拓展行动。推出“自贸通”“盈创动力”“党建增信”等金融创新模式助推中小企业发展,西部地区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成功发行。目前,四川自贸试验区内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收付额738.6亿元,超900家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

  在促进全产业链创新方面,四川自贸试验区出台《支持开展保税维修业务的十条措施》,创新航空维修“零部件便捷出区”“高级认证企业免除担保”等10余项举措,推动综保区航空发动机保税维修成本降低2%至5%。成功获批网络游戏属地管理试点,新获游戏版号76款,成都天府软件园在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评估中名列第二。医药产品进口许可办理时间从100天缩短至20天,服务生物医药企业超3000家。

  绘就开放底色 筑牢开放高地

  开放是自贸试验区的鲜明底色。中国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旨在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四川自贸试验区始终坚守在全国开放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发挥内陆省份高能级开放平台作用,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扩大领域开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如此评价四川自贸试验区的开放底色:“在优化营商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市场准入、积极吸引利用外资,推动贸易便利化、拓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探索先行,取得丰硕的制度创新成果,通过发挥出内陆开放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四川对外开放度、投资竞争力显著增强,提高了产业集聚度,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四川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稳步扩大四川自贸试验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努力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先行区,去年6月,四川省出台《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接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意见》,推出25条先行先试举措,以进一步扩大贸易、投资、人才、运输、产业五大领域开放,持续构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体系。

  “《意见》采取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创新、构建公平开放的投资管理制度、完善外籍人才引进和管理服务制度、探索构建高度开放的国际运输管理制度体系、健全推动重点产业开放发展制度体系、加强组织保障等6方面共25条举措,推动四川自贸试验区对接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四川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解读称。

  刘向东表示,四川自贸试验区充分落实《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接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开放能级,创造出更多最佳实践案例和“四川样板”,探索出更多适应内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意见》提出,力争到2027年,四川自贸试验区初步建立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主要开放型经济指标居内陆自贸试验区前列。对此,邓富华表示,为实现到2027年主要目标,四川自贸试验区要继续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更好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同时结合内陆优势和四川特色,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加快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跨域协同合作 探索“四川特色”

  实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战略,是中央为四川自贸试验区量身定制的独特使命。

  “自贸试验区重在敢于探索试验、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四川自贸试验区被赋予的使命在于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因此要求四川自贸试验区要服务国内大循环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在协同驱动经济良性循环方面下功夫。”刘向东评价称。

  为深化差异性探索,四川自贸试验区持续打造省内协同、省外协同和境外协同的多环节协同体系。在区域内,加强集成创新、产业协作、平台共建,进一步释放自贸改革红利,创新设立13家协同改革先行区,累计探索形成5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在区域外,签署多个“跨省(域)通办”合作协议,建立跨域沟通协办机制。

  先后有四川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发展联盟、川南渝西自贸协同改革联动创新联盟陆续成立。以及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的建立,成为国家层面首次提出的跨省域自贸试验区合作案例,有效破除跨省(域)办事行政成本,让贸易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开放能级不断提升。

  刘向东表示,四川自贸试验区致力于打造省内协同、内外联动和国际合作的协同体系,有效带动区域内产业协作和协同创新。通过彼此学习借鉴实现开放能级的持续提升,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先行区,有效推动开放型经济集聚发展,提升了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质量和水平。

  其中,跨域合作以川渝自贸试验区的探索合作成效最为亮眼。探索创新方面,川渝两地实现中欧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成渝共创‘中欧班列(成渝)’合作品牌”案例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推广;“‘关银一KEY通’川渝通办集成化改革”入选全国自贸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

  这只是川渝两地自贸试验区携手先行先试的缩影。近年来,川渝两地自贸试验区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提速区域协同开放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方面,四川自贸试验区还将在哪些方面发力?四川自贸办相关负责人提出,川渝自贸协同合作在集成创新、产业协作、通道链接、平台合作等方面,要展现新作为,激发新动能,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再上新台阶。

  平台优势叠加 开创崭新篇章

  1月15日,在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一辆辆货车满载豆粕,驶向泸州港口。制作这些豆粕的原料大豆则是搭乘货轮从江苏沿长江航道溯流而上抵达泸州港,再送到泸州一些粮油公司进行深加工,产出的豆粕和豆油再经由长江航道运往全国各地。从原材料运输到加工再到产品输出,一条粮油食品产业链在川南临港片区不断“成长”。

  不仅如此,川南临港片区是四川自贸试验区拓展外向通道的重要一环。历经七年发展,川南临港片区有着更大决心——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开放桥头堡。围绕“开放、创新、发展”三大主线,川南临港片区正积极推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开创开放创新事业的新篇章。

  七年来,川南临港片区发挥制度创新优势,优化开放发展营商环境,改革“试验田”里结出累累硕果,在多层级、多领域形成矩阵式的复制推广案例。其中,全国推广(表扬)9项、全省推广33项,涵盖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等领域,实现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双管齐下”。

  在川南临港片区,平台优势正在叠加,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国家临时水运开放口岸六大国家级开放功能平台集聚,逐步构建起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立足临港开放特色优势,成功培育临港特色产业集群,推进惠企便企重点举措,加速推动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目前已初步形成先进材料、粮油食品、国际贸易三大百亿级产业聚集发展态势。

  此外,泸州综保区是推动泸州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聚焦持续壮大保税物流,加快培育保税加工、保税维修等业态,成功引入进口肉类、进口鱼油等加工贸易型项目,区内注册企业已超过120家。封关运行以来,泸州综保区外贸体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进出口额从2021年的40亿元到2023年达到114.5亿元,年均增速达70%。

  与此同时,泸州港抢抓泸州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机遇,稳定运行泸州开行的中欧班列,成功开行四川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班列。2023年,泸州港完成水运集装箱箱量21.05万标箱、同比增长10.62%。中欧班列累计开行39列次,出口总货值突破7.7亿元。

  川南临港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片区将以“四化同步推进、城乡深度融合、‘一体两翼’齐飞”为具体实施路径,突出优势、精准发力,加快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核心区、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示范区,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南翼开放桥头堡。

  来源:国际商报


原文链接:http://swt.sc.gov.cn/sccom/mtjj/2024/4/1/dbe105d840c844b7a2e15e190a60377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商业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商业调研网  sydy.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邮箱:shangyezix@163.com 联系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