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临汾经济开发区在临汾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精神,严格落实省、市对开发区建设的总要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储备,推动全区经济呈现平稳增长良好态势。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着力谋篇布局,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
原来的临汾经开区,产业方面整体体量偏小,项目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远不能达到升级国家级开发区的硬性指标要求。去年以来,临汾经济开发区通过“走出去”学习宝贵经验,拓宽产业发展视野,一方面牢牢抓住有情怀、有大局的老牌本土企业,另一方面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及全市“三大板块”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在新兴战略产业和环保产业进行产业转移、升级和孵化,因地制宜谋划布局了绿色高端装备智造、光电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经济“五个百亿级产业园区”。注重加强与长三角、大湾区等先进发达地区的对接沟通,先后在深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做宣传推介。
通过讲述“我们有什么”“合作干什么”,进一步减少“信息逆差”,搭建“对接平台”,推进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优链”,着力推动各大产业链条实现“小杂居”到“大聚集”的升级跨越。
二是深化招商引资,聚焦补链强链,解决好“招什么”的问题
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的源头活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临汾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五个百亿级产业园区”布局,深化招商图谱,全力在各个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上做文章,以产业链的增量提质助推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打好“感情牌”情谊招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招商引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要做好企业家的工作,只有事先做好功课、拿出诚意、主动上门,才能让企业家提起兴趣、打开心扉、达成合作。大陆希望集团落户临开之初,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白建成带领招商小分队赴成都考察,与企业家拉家常、谈发展,说理想、畅未来,建立了深厚的战略合作关系和密不可分的朋友情谊,遇到难题时当场视频连线李云峰书记协调相关事宜,将有限的时间全部扑到招商事务和考察研讨上来,这份真诚与热情深深地打动了企业负责人,他们放弃其他地域的优厚条件,毅然与临汾经济开发区签约合作,实现了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临汾“零”的突破。二是瞄准“产业链”精准招商。链主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对产业链大部分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应用具有较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力,临汾经济开发区牢牢抓住链主企业的影响力,让其上下游“需求清单”变成“招商清单”,紧抓各类展会的有利时机,围绕产业“断链”开展补充式、填空式精准招商,促进优势产业链条结构完善、链接更加紧密,推动弱势产业做大做强、加速成型,让各个产业链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比如: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围绕大陆希望集团晶旭制造光伏产业,临汾经济开发区通过开展光伏产业供需对接会、产业链推进会和外出参加展览等契机,全力推进“源网荷储”产业链一体化建设。6月份以来,临汾经济开发区紧跟市委、市政府发展步伐,在第二次“三个一批”活动现场成功举办了临汾市绿电运输试点城市示范项目启动仪式,并赴江苏盐城与中科尚昇新能源汽车签订了新能源特种专用汽车整车制造项目合作协议,以实实在在的项目量全力推进以“油改电”为主的绿色运输改革;在节能环保方面,充分发挥临宜环保产业园的合作优势和链主企业中凌水环境的聚合带动效应,吸引上下游环保领域龙头企业在临开落地、发展壮大。7月5日—6日,在市政府和市投促局的引荐下,深圳路氏实业集团山西分公司等企业组成的考察团到临汾经济开发区考察(路氏实业集团是一家集设计、开发、制造、安装、调试、售后服务于一体的污水处理设备生产厂商),5日参观了临汾经济开发区临宜环保产业园,对投资环境和产业规划进行了深入的了解,6日就与临汾经济开发区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现了当时对接,次日便签约的“招商速度”和产业链的“招商优势”。三是运用“园中园”以商招商。大力推动招商引资,既要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独特优势,也要注重依托市场眼光精准、信息量大和专业性强的支撑优势,通过市场化方式与中联恒创公司对接,签订了总投资47亿元的园中园项目,相继引进成都易迅、长韩锂电池、江苏荣临等企业,加速推进“百亿级光电新材料产业园”和“百亿级新能源产业园”的建设步伐,有效提升临汾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社会化、市场化、智慧化水平。
2022年以来,带队赴10省27市开展精准招商29次,对接项目70个,相继签订框架和合作协议32个,总签约额298.03亿元,签约率达46%;开工项目20个,开工率达63%;投产项目11个,投产率达55%。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完善配套设施,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
在打造“五个百亿级产业园区”的战略体系中,要素保障具有基础性地位和关键性作用,临汾经济开发区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着力强化多要素融合保障,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以工程的实物量大幅提升园区“颜值气质价值”。一是破解土地要素制约。坚持把好项目供地关。对内挖潜盘存量,清理僵尸企业,盘活闲置土地527亩;对外加快“标准地”储备和出让速度,2022年至今储备“标准地”945.42亩,供应476.23亩,优先安排“亩产英雄”企业用地需求,确保重点项目“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二是积极筹措发展资金。利用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紧盯“增量、扩围、提速”发行专项债券的机遇,积极申报专项债。围绕科技创新基地、甘亭污水处理厂、新区主次干路及标准化厂房等5个重点项目争取9.28亿元专项债额度,现9.28亿元已全部拨付到位,并用于各个项目建设,切实将资金量转变为工程实物量。同时积极撬动社会资本6.7亿元,深度对接EOD绿色产业发展模式,为项目建设注入强大资金活力。三是打造概念标准厂房。标准化厂房是外来投资的重要承接平台。一直以来,园区的标准化厂房设计理念陈旧,外部形象呆板,内部功能不全,对招商引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临汾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集“美学+科技+功能”等要素为一体的“概念标准化厂房”,将标高由8米增加到15米,跨度由6米扩大到12米,基本达到各类企业的入驻要求。在科创工业园北区,为中部智造生产大型钢箱梁等产品量身定制了单体总面积约7万㎡的标准化厂房,创下了晋南地区最大标准化厂房的先例。6月26日,中部智造承建清徐汾河大桥工程首联钢梁出厂发车,为西引桥项目撑起大桥脊梁,打破了我省大桥钢梁从南京、武汉、杭州等地采购的历史,克服了长距离运输的困境,实现了“临材晋用”,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加快构建交通路网。坚持“以道路定框架”,老区内打通西大街断头路,新区南外环东延、第六大道、南大街等多条道路已建成通车,南外环西延已基本完成1024米,达到整体工程进度约50%,预计年底通车,填补“横向融合、纵向贯通”最后一个重要版块。中央大道、通港大道,第二大道、第三大道、第七大道正在完善前期手续,力争明年开工建设。在园区多条道路多层次、立体化布置约27万㎡的绿化景观,并逐步配套“口袋公园”“园区公厕”等基础设施,使工厂园区化、园区景观化、景观时尚化、时尚现代化,营造“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产城融合未来都市”,使工业园变成城市“后花园”。
四是创优营商环境,厚植创业沃土,解决好“优服务”的问题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营商环境的好坏不是靠自己说的,而是靠企业的口口相传得来的,服务好现有企业、现有项目,赢得大家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临汾经济开发区坚持物质不够精神补,白天不够晚上补,用心用情为企业排忧解难,确保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一是提供“点穴式”精准服务。针对企业关注度、集中度高的诉求,组织开展多次现场协调会、座谈会、对接会等专场活动,在定期开展“早餐会”“下午茶”的同时,充分利用“8小时以外时间”常态化开展“夜沙龙”,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听取企业诉求,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为企业纾困解难,让企业轻装上阵,助力企业健康发展。二是提供“全天候”在线服务。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服务理念,开通“书记24小时服务直通车”,微信工作群“时时不下线”,审批平台“天天不打烊”,对企业诉求“半夜问半夜答”,只要企业提出来的问题,部门能解决的1天内办结,解决不了的分管领导要事不过夜当场研究,2天内给企业答复解决,分管领导解决不了的,主要领导要亲自上手,协调解决,3天内确保问题得到解决,我们解决不了,协调市委书记、市长解决,不让问题搁置,不让企业担心,让企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服务的速度和温度。三是提供“高效率”政务服务。临汾经济开发区扎实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大力深化“放管服”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设立“全代办”服务区,实行“串联改并联”审批制,办理时效以小时计,以分钟计,不因休息日就拖延项目审批办理,当天能办完的绝不拖到第二天,法定期限能办结的决不允许超出法定期限,最大限度帮企业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推动政务审批“优上加优”,让各类市场主体迸发活力。在今年全省招商引资大会上,临汾经济开发区“全代办”服务团队和中联恒创从拿地到开工不到40个工作日的典型做法,得到了蓝佛安书记点名表扬。
经过一年多以链带圈集聚发展,“五个百亿级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通过一企带一链、一链带一片,合理布局和规划引导重点产业链链上企业集中发展,临汾经济开发区初步组建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其中:以世界500强企业大陆希望集团、樊氏科技为链主的“百亿级新能源产业园区”,引入国家能源集团、国电投、龙电埃瑞斯、东南粤水电、博源瑞通、安徽凯撒、上海金友、杭州协能等企业,重点发展光伏组件、太阳能发电、储能设备等项目;以华翔集团、中部智造为龙头的“百亿级绿色高端装备智造园区”,引进恒基科技、博德流体、环宇特种材料、中科尚昇、中烨嘉盛、中碳瑞业、上海融和骏玖等企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以中联恒创、元成光电为链主的“百亿级光电新材料产业园区”,引入成都易迅科技、江苏荣临等企业,建设光电一体化、全生态产业基地;以中凌水环境、格林环保为链主的“百亿级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引进泽江环保、大禹治水复合材料、腾龙环保、华成攒碳、山东越华、山西深蓝、深圳路氏实业、派尼尔环保、海普欧环境科技等一批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建设绿色发展新基地;以360科技、浪潮集团为链主的“百亿级数字产业园区”,引入华为煤炭军团、山西智运绿电物流科技等电子信息安全、软件、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核心产业,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全区产业布局从高污染、高耗能、低价值向绿色化、低碳化、高价值转型,率先形成资源能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摆脱了“一家独大”的产业弊端,开创了“百家争鸣”“多点开花”的大好局面,全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效益集成的示范效应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