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商业调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趋势 > 正文

2022服务外包有望再创佳绩

时间:2022-08-15 作者:佚名来源:福建省商务厅

   2021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2022年,这艘大船又将驶向何方?

  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伟认为,2021年的逆势上扬、量质齐升,为2022年服务外包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2022年,我国服务外包发展将会呈现出五个亮点。

  一是新兴数字化服务外包将加速发展。 从全球视角来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普及,服务外包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我国新兴数字化服务外包发展之路起步较早,加之国家高度重视服务外包转型升级,准确抓住了未来发展趋势,这为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2022年的表现值得期待。

  二是RCEP为服务外包发展带来机遇。 RCEP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实施,这对于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来说可谓重大利好,我国与域内国家的合作范围、合作意愿、合作水平都将得到大幅度提升。2022年,RCEP有望成为推动域内服务外包国际合作的加速器。

  三是产业转型升级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2022年,随着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效果不断显现,行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传统ITO业务所占比重可能进一步下降,具有更高知识含量、技术水平和附加值的BPO、KPO业务所占比重将继续提升,特别是在KPO领域,数字技术、新能源技术研发、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维修维护、工业设计等领域将加速发展。

  四是示范城市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2021年11月,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扩围,纳入徐州、佛山等6个服务外包发展较好的城市,为我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注入新鲜血液,使得示范城市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实力更强。一直以来,示范城市是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主力军,合同额和执行额均占总额九成左右。2022年,示范城市将继续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等方面担负重任。

  五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断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地区)在服务外包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增速较快,潜力巨大。此外,我国在新兴服务外包领域相较于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因此承接离岸业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水平更高,更有利于我国企业以技术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2021年,我国服务外包发展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单。从产业规模看,2021年,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21341亿元,执行额149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4%和23.6%。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首次突破一万亿元,达到11295亿元,执行额86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和17.8%。

  从业务结构看,承接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分别为3631亿元、1308亿元和36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3%、11.1%和25.3%。其中,管理咨询服务、工程机械维修维护服务、新能源技术研发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服务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增速较快,同比分别增长141.8%、93.9%、90.4%、43.3%、41.2%、37.7%和24.7%。

  从区域布局看,全国37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总计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9591亿元,执行额7336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额的84.9%和85.3%。长三角地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5100亿元,执行额4022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额的46.0%和46.8%。

  从国际市场看,内地承接美国、香港、欧盟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分别为1994亿元、1456亿元和1154亿元,合计占内地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的53.5%,同比分别增长28.6%、21.5%和18.6%。我国承接“一带一路”国家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2261亿元,执行额16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7%和18.7%。

  此外,服务外包在吸纳就业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累计吸纳从业人员1395万人,同比增长8%,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898万人,占64.3%。1-12月,服务外包产业新增从业人员104万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78万人,占74.9%。


原文链接:https://swt.fujian.gov.cn/xxgk/swdt/sjdt/fz/202204/t20220413_589071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商业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商业调研网  sydy.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邮箱:shangyezix@163.com 联系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