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 李 俊
“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加快推动服务贸易领域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政策框架体系初步形成。尽管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服务贸易国地位持续巩固,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为开启“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新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服务贸易发展取得成效
“十三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一试点、一示范、多基地”的发展载体基本成形,形成28个地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格局,深入推进3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开启文化服务出口、中医药服务出口、数字服务出口三类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服务贸易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力度加大,设立了全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为龙头的促进平台初显雏形,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
经过五年的努力,服务贸易发展成效明显,为“十四五”时期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服务贸易大国地位持续巩固。“十三五”期间中国服务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稳居全球第二位,服务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大幅下降。但是,中国在世界服务进出口中的占比6.8%,比2019年提升0.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出口在世界的份额为5.6%,居于世界第四位,比2019年提升一位。过去五年,中国服务出口平均增速明显快于进口,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收窄。
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不断优化。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持续提升,从2015年的20.5%提升至2020年的44.5%。知识密集型领域成为服务贸易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服务贸易战略布局不断强化。从国内区域布局看,北京、上海、广东三大核心区推动全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作用显著,东部沿海主导地位更加巩固,11个省市服务贸易占全国份额超过85%。从国际市场布局看,与传统发达市场合作稳中有进,与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服务贸易总额约占比三成。与“一带一路”沿线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占比超过15.0%。
“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开局良好
2021年以来,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服务贸易发展,深入推进服务贸易领域改革创新各项举措。在去年年底签署RCEP协议的基础上,组织全国范围RCEP协议培训工作,各地积极研究制定政策,挖掘RCEP带来的服务贸易合作机遇。出台中国跨境服务贸易领域第一张负面清单《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积极探索中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开放新模式。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北京两区建设,以及上海、天津、重庆、海南等获批成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开放举措,将持续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面,在扩大对外开放、提升便利水平、创新发展模式、健全促进体系、优化支持政策五个方面形成了16条最佳实践案例。
服务贸易领域改革创新举措为推动疫情之下服务贸易的稳定与复苏作出了贡献,“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取得初步成效。2021年上半年,服务进出口总额23774.4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服务出口11284.9亿元,增长23.6%。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提高。2021年上半年,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11060.7亿元,增长13.5%,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升至46.5%。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占服务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53.5%。
高起点开启新征程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服贸会上的视频致辞中指出,“服务业开放合作正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一段时间内阻隔了我们的相聚,但阻挡不了服务贸易发展的脚步。”
2021年服贸会以“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为主题,也将为中国“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开启新的征程。展望“十四五”,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以一年一度的全球服贸盛会服贸会的举办为契机,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推动形成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高质量推动服务贸易助力国内大循环。以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国内服务业规则制度改革,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支撑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核心要素在全国自由便利流动,形成国内服务大市场。推动服务贸易带动全面促进国内消费。积极推动旅游、文化娱乐、医疗、教育等优质生活性服务进口,加快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的潜力,丰富消费市场供给,满足中国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引导入境旅游及入境消费,带动境外消费回流。
二是高水平探索服务贸易开放发展新路径。对标国际服务贸易高标准新规则,推动中国制度型开放。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落实RCEP有关服务贸易开放义务。积极在多边、诸边和区域、双边层面推进服务贸易高水平开放。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修订法律法规,完善行业管理制度,破除服务贸易的玻璃门、弹簧门等制度型障碍。对于国际谈判中的敏感议题如跨境服务贸易免除当地存在规则要求、数字贸易、国有企业、竞争政策、知识产权、劳工、环境、监管一致性等,率先在自贸港、自贸试验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自主开放平台先行先试。
三是加快形成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新动力。推动服务贸易数字化发展。统筹安全与发展,推动数据要素跨境自由便利流动。推动传统服务数字化发展,大力发展在线旅游、智慧物流,扩大以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为代表的数字订购贸易规模。积极促进移动传媒、网络社交、搜索引擎等数据服务国际化发展。鼓励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领域拓展海外市场。大力发展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保税+”服务加快发展,探索建设以服务贸易为主要特色的新型综合保税区。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推动建设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是显著提升服务贸易发展平台动力。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及时做好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总结推广工作。适时扩大试点范围,推动条件成熟的试点地区成为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优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布局。完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服务外包接发包中心,加快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拓展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拓宽特色服务出口基地覆盖领域和范围,创建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在文化、数字服务、中医药服务领域扩围一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完善服务贸易展会促进平台。办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不断完善办会机制,提升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增强全球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