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对蒙开放的最大陆路口岸,近年来二连浩特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以“等不起、慢不得”的冲刺状态,全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座边陲小城,正以大抓发展、加快发展的态势,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重要枢纽和开放高地。
项目建设“加速度”夯实发展硬支撑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二连浩特市始终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两年来,固定资产增速分别为40%、101%,2025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2亿元,同比增长18.8%,为全年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连浩特市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引进重大新能源项目,先后上马蒙能150万千瓦保障性风电项目与防沙治沙和风光一体化20万千瓦风电项目。蒙能风电项目采用多作业面施工模式,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反送电”。防沙治沙和风光一体化项目创新“风电光伏+治沙+增收”模式,超额完成44万亩年度治理任务,既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又带动了农牧民增收。两大项目协同发力,推动新能源装机突破250万千瓦,近三倍增长的“二连速度”。
二连浩特市立足口岸优势,拓展招商渠道,精准对接产业项目。通过创新实施“链长制+专班制”招商模式,建立重点产业招商图谱,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成功举办了中蒙经济合作区京沪招商推介会,签订协议资金达83.57亿元,引进中蒙经济合作区首个招商引资项目—年产3万吨高纯石英砂项目已落地启动。2025年上半年,“走出去、引进来”对接企业54家、签约项目8个,引进到位资金8.9亿元,增长154%,增速保持全盟前列。
二连浩特市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热电联产项目全力向前推进,工程的每个关键节点都精确规划到周、到月,预计11月份试运行。建成后年供热量576万GJ,覆盖830万平方米供热需求,替代老旧热源,改善环境质量。蒙医中医医院综合楼已完成主体工程,并顺利完成联合验收工作,以蒙医、中医特色治疗服务为主,辅助民族特色理疗、针灸、药浴、推拿、按摩于一体的医院年内即将投入使用,极大改善了医疗基础设施条件,推动中医药服务升级。
通关保畅“再升级”打造开放软环境
二连浩特口岸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承担着中蒙贸易70%以上的货运量。面对日益攀升的出入境运输需求,二连浩特市持续优化通关环境,创新监管模式,全力提升口岸通关效率。
铁路口岸完成铁路集装箱换装场智能化改造焕发新活力,中欧班列运行线路不断拓展,已增至72条,口岸年换装能力达1600万吨。公路口岸查验基础配套设施提档升级,实现中蒙8座以下小型非营运车辆常态化通行,车辆日均出入境超1000辆次。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智慧旅检系统助力旅客吞吐量再创新高,达到30万人次。
加快推进“智慧口岸”建设,建成快捷通道16条,推出“预约通关”“延时通关”“高峰通关提示”等服务措施。同时,深化“铁路进境快速通关”应用,开展“车边直提”等业务改革,推广“边检通”备案预约申报系统,实行“核查前置、快捷通行”查验模式,中欧班列通关时间压缩至30分钟以内。还特别设立“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商品车专用通道”,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业态创新“添活力” 激活产业新动能
作为中蒙贸易的重要枢纽,二连浩特市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传统“通道经济”向多元化、高端化方向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充分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势,精准引进落地加工项目集群。锦裕500万吨铁矿石、中基锡安180万吨铁精粉技改、和聚元200万吨人造块矿等落地加工项目建成投产,持续壮大矿产资源加工产业规模。昊罡果蔬粮油速冻菜、蒙古国冻马肉、未梳山羊绒等加工项目完善了农畜产品加工链条。逐步形成以矿产品、粮油、绒毛为核心的对蒙特色加工产业带。目前,口岸共有落地加工企业20家,2025年上半年落地加工贸易额7892.6万元。
自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来,二连浩特市跨境电商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外贸增长新引擎。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已全面投用,依托中蒙跨境铁路、公路双通道优势,积极承接国内电商平台出口货物,创新推出“跨境电商+TIR”模式,设置TIR专窗联络机制,现场快速办理系统审批、查验“一站式”快速通关,确保TIR车辆顺利出境通关。2025年上半年,口岸跨境电商出口申报79.4万单,贸易额9457.3万元。
依托独特的边境文化和旅游资源,二连浩特市以“跨境游、边境游”为特色,推动文旅产业升级。中蒙跨境旅游合作区创建方案上报待批,跨境旅游车队组建运营,中蒙边境一日游实现“破冰”。成功举办“草原丝路·山城重庆”“擎游驿路 飞驰北疆”汽车锦标赛、乌兰牧骑进京演出等活动,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2025年上半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23.8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5.65亿元,分别增长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