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来,广西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通道开放为支撑、片区协同为引擎,在通关便利化领域精准发力,激活空港物流效能、强化海铁联运枢纽、优化口岸通关服务,构建起海陆空三位一体的高效通关网络,让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愈发宽广、愈发畅通,为区域经济发展释放更多潜能。
空中通道时效优
开展国际进出口贸易,流程是否便利、通关能否快速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南宁片区及其协同发展区联合南宁海关、广西机场集团,采取“业务引领+科技赋能”策略,全面提升南宁空港口岸服务能力和口岸运行效率,保障南宁空港国际货邮规模与业务实现质量双升。
在监管模式上,南宁片区及其协同发展区创建物联网驱动的机坪直转模式,运用智能硬件、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首创航空货运“虚拟卡口”管理系统,在空侧区域建设海关监管转运中心,减少陆空侧重复倒运环节,提升空空联运效率。南宁吴圩机场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虚拟卡口”监管模式和“机坪直转”等便利化措施,东盟新鲜水果从运抵到分拨空运至全国各地,全程可节省4小时作业时长,平均每票货物可降低1100元物流成本。
“以往货物放行慢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企业不得而知。但在南宁机场智慧航空物流综合服务平台(“邕之翼”平台),单证录入时长从一个航班一小时缩短至10分钟,一票货物通关时长至少可缩短2个小时。”广西舟昇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邕之翼”平台通过整合海关、货站、航空公司等独立系统,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了国际货邮进出、转运和存储的全流程可视化及物流作业的线上化,借助“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不仅大幅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还提升了南宁空港口岸服务能力与运行效率。
海铁联运“零换乘”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出海枢纽,钦州港以海铁联运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体系,正打破内陆腹地的物流壁垒。
在滚装运输领域,钦州港片区的“铁路笼车+滚装船”创新模式成为了车企出海的“加速器”。通过与铁路部门协同,为滚装船定制精准靠离泊窗口,车辆到港后无需等待,直接进入装船流程。单台车卸车时间从5分钟压缩至2分钟,口岸物流总体时间下降24.75%。据了解,今年7月17日发往沙特的1271辆长安汽车,全程依托该模式,相比于传统路径缩短了4至10天,成本降低8%以上,多式联运在时效上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多式联运的高效运转,也离不开钦州港片区在通关便利化改革创新上的持续“加码”。依托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北部湾港务集团与钦州港海关升级“智慧湾”系统;推行“提前申报+抵港直装+优先验放”通关模式,海关、铁路、港口数据实时共享;若遇到恶劣天气,通过气象部门联动机制动态调整作业,确保进港即装、装完即离。
得益于一系列通关措施的优化,越来越多的广西货、外地货从北部湾港出发到全球,也吸引了不少东盟货经北部湾港发往全国各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钦州港货物吞吐量达11100万吨、增速为9.5%,集装箱达362万标箱、增速为8.1%,其中,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运量完成25.1万标箱。
智慧口岸“秒”通关
眼下,崇左片区友谊关口岸正值货物通关旺季,满载进口农产品和出口电子产品的货车络绎不绝,中越边境上一派贸易繁忙的景象。
“为了货物查验,不仅要提前拿着纸质单证到前台排队取号,还得守在查验现场时刻留意空位,生怕错过查验时间,以往这个时候要忙得不可开交。”广西荣盛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货物代理人颇有感触地说,如今口岸智慧化改革后,像自动排队叫号、实时查看进度、线上提交单证,这些以前需要在查验场来回奔波的事,现在只需在手机端轻点几下就能办理,通关更便利了。
近年来,崇左片区围绕“降本、提效、便民”持续攻坚,与边检、海关等部门联协同发力,推出“提前审结、卡口验放”“全信息化智能通关”“一次备案+快检快通”等改革举措,将口岸打造为“中国—中南半岛成本最低、时效最快的边境公路口岸”。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经友谊关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325.1万吨,同比增长31.5%,其中进口货运量增幅高达57%。
不止于通关效率的提升,还有向沿边监管“深水区”持续挺进。针对国际车辆入境“最先一公里”拥堵难题,崇左片区联合友谊关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处,创新推出车辆过驳业务监管模式,累计签章《国际汽车运输行车许可证》8.2万张,查处违规车辆近200辆次,实现越南入境车辆“有序监管、高效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