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县经开区在持续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工程建设要素保障,全力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工程审批速度、服务企业效率大幅提升,项目立项到开工从原来的平均75个工作日缩短至25个工作日左右,创造了项目审批的“兴县经开区速度”,有力助推项目快速落地、投产达效。
一、优化流程,激发审批新活力
一是服务前移,变“企业跑”为“管委会办”。整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审查、水土保持评价、洪水影响评价等诸多事项,编制《区域评估成果应用指南》,在土地供应前,由管委会负责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水土保持评价等7项评估工作,由“企业逐项买服务”变为“政府一次性送服务”,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拿地成本,既为企业节省了资金又加快了项目投产达效速度。二是成果公开,打造公平透明市场环境。政府完成评估、调查、论证后,进一步征求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形成土地资源用地清单,随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文件,一并向社会公布,实现一次性告知,便于拟拿地企业提前充分了解规划建设刚性要求和宗地现状情况,为后续工程建设高效开展提供保障,用审批“减法”换来发展“加法”。截至目前,累计出让标准地12宗,774.94亩。三是告知承诺,强化信用评价全过程监管。建立完善告知承诺事项清单,企业根据清单内容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求,对项目立项、施工许可等8项内容进行一次性承诺,符合条件即可开工建设,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纳入事中事后监管,对失信主体实行联合惩戒,营造“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良好社会氛围,实现对告知承诺事项和审批信用的双向闭环立体管理,审批环节精简50%以上,压减审批时限60%以上。
二、贴心服务,构建审批新模式
一是精准服务提前办。按照“服务走在审批前”理念,根据地块指标条件,部门提前介入做好项目环评、能评、水保等编制,并对项目开展“批前辅导”、“集中坐诊”、“集成服务”,量身定制“一企一策”服务套餐和个性化服务方案,提前打通项目审批难点堵点,让企业在轻松省时中完成各项手续办理,实现从基本服务到增值服务的跨越。截至目前,共梳理批前清单15项,累计为30个项目提供了批前辅导。二是多个事项融合办。将涉水、环评、人防、节能、水土保持等多个审批事项“一窗接件、同步受理、全程代办、并联出证”;采取多测合一、多验合一、并联审查、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等多种方式减少项目审批“停靠点”;申请材料实现大融减、相互认,在集中办证、多证齐发的基础上对审批服务链条进行前延后伸,实现多个事项融合集成办理。三是部门协作联合办。建立项目联络机制,联合管委会六部门,定期召开专题推进会议,为项目绘制个性化流程图,制定办理进度计划和时间节点表,有效解决了企业在项目报建过程中“怎么办、办什么、找谁办”的问题。同时,实施“1名项目管家+1名服务对象联系人+N个职能部门联系人”的“1+1+N”服务机制,提供全生命周期联系服务,变“坐等审批”为“前延服务”,最大程度精简企业手续办理环节,实现“项目吹哨、管家报到”。2024年,提供各类上门服务16次,累计为6个项目单位实施了“保姆式”项目管家服务,为10个项目办理各类审批业务75件。四是难点堵点跟踪办。建立“全程跟踪+定期回访+台账管理”全链条保障制度,主动倾听企业诉求,精准判断项目手续堵点,帮助企业梳理问题,对无法当场解决的问题列入台账,限期协调解决,做到节点必回访,回访必留痕。2024年,先后回访15次,收集纳入台账管理问题12个,累计解决12个,办结率和满意率均为100%,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