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十月的平顺漫山红叶、层林尽染,片片田野座座山峰交相辉映,绘成一幅浓墨重彩的深秋画卷。
▲深秋的太行天路
近年来,平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紧握生态之笔,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了特色农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硕果累累,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持续擦亮平顺生态底色
穿行于平顺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巍巍太行、绿海涛涛、特色绿植、微型景观,一步一景,让人陶醉其中。平顺示范区持之以恒把生态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坚持增绿治绿不断线,矢志不移造林绿化,厚植生态底色,筑牢生态屏障。带头推进“河长制”“林长制”,不断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为纽带,扎实开展通道绿化、净化、美化三项行动,推进“生态修复+旅游产业”,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景,全县林草面积143万亩,森林面积达到91.08万亩,城市绿化率45.2%,森林覆盖率45.3%,2024年全年优良天数预计为337天,总天数为366天,比例预计达到92.2%。
▲山城平顺一角
全面做强生态富民产业
平顺示范区立足资源禀赋,放大特色优势,做足生态文章,围绕生态建设,发展特色农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有力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构建“生态+”特色农业体系。平顺干石、丘陵众多,对于耐旱喜光的花椒来说最为适合,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明确农业发展方向,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为做强这一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花椒种植,种植面积近9万亩。通过构建“生态+”特色农业体系,大红袍花椒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举办首届大红袍花椒文化节、大红袍花椒公用品牌发布暨百名主播助椒农活动和首届潞党参文化节擦亮叫响“特”字号品牌,潞党参、花椒、马铃薯、旱地蔬菜“四大品牌”火热畅销。形成了“北有花椒、南有马铃薯、西有旱地蔬菜、中药材遍布全境”的农业发展格局,有效推动群众增收致富。
▲采摘花椒
构建“生态+”林业产业体系。平顺数十年来在植树造林中取得的成果闻名全国,但如何让这些生态资源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是近年来亟待破解的困局。近年来,平顺示范区立足区域实际,积极发动相关乡镇、村带领广大农户,利用林坡多、林地广的优势,积极发展药材、连翘、沙棘等林下经济的种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每年进入8月份,漫山遍野的连翘青翠欲滴,连翘果成熟并进入采摘期,东寺头、龙溪镇等东南山一带村庄的男女老少都会早早进山采摘,采摘归来后,直接拿到连翘收购点变卖成现金装进口袋,只要勤快,就有收获。近些日子,位于示范区西沟片区的山西纪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异常热闹,村民将成熟的沙棘果一筐筐运往公司大院,交货收钱,村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公司的生产线“火力”全开,一瓶瓶品质上乘的沙棘原浆灌装完成,包装打包后静待发运,这些喜人的场景,正是示范区大力发展林业经济的成果。
▲百姓正在售卖采摘的沙棘
▲连翘采摘
构建“生态+”全域旅游体系。平顺示范区誓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水”,全力向“建设全国一流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挺进,不断深入挖掘秀丽的山水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和接待水平,多渠道整合全县现有旅游景区(点)旅行社、景区企业、旅游客运、宾馆酒店等各类旅游资源,多景区联手打造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成功举办药旅融合文化节、民宿发展大会,风光游、红色游、古建游、乡村游“四大业态”让群众“旅游碗”端得更稳。2023年接待游客369.5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8.19亿元,带动1万余人就业、4.6万人通过旅游增收致富。
▲通天峡景区仙人峰
线上线下赋能生态效能
“山西平顺文旅示范区”抖音公众号里各景区风光推介的短视频引来大批游客,“助农小溪”直播间的大红袍花椒椒香飘向全国,“95后”电商女孩王亚妮让山货出山,君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擦亮“药茶”品牌,……示范区以乡村e镇建设为抓手,在“乡村”“电商”“集聚”等元素上做文章,聚集一大批电商企业,壮大了农旅特产的上行渠道。
平顺示范区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线上文旅推介、电商直播,100余款农文旅产品覆盖淘宝、京东、抖音等各大网络平台,实现“买全国、卖全国”,产品价值倍增。平台公司协调举办阿里巴巴“热土计划”乡村振兴公益行——益起寻美到平顺活动,活动涵盖“文旅推介、电商带货、数字藏品、古建保护、文艺演出”等多项内容,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示范区农文旅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有力的推动了全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生态发展道路上,平顺示范区将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夯实“两山”转化基础,立足资源禀赋持续发展好特色农业、林业、文旅等生态产业,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实现生产与生态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