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武乡农业示范区牢固树立“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兴产业”的理念,统一思想、扛牢责任、紧扣目标、狠抓落实,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红色动力”。
一、组织建链,激发融合“红引擎”
建强“组织堡垒”,激活“红色细胞”。园区党工委立足现实,将深化基层党建作为第一责任,以多种方式织密红色经纬,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覆盖”。组织联建。构建企业管理层与产业链党组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非公企业党支部书记担任非公党委委员,强化管理层党员的共同意识,为产业链发展集聚先锋力量;坚持抓党建强组织、兴产业促发展,根据非公企业分布特点,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方式,织密非公企业党建网络。目前,示范区共有6个非公企业党支部,其中单建党支部4个,联建党支部2个,切实把红色堡垒建在链上。力量联配。健全“双培养”机制,着力把党员培养成企业骨干,把企业骨干发展成优秀党员,源源不断向企业和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把党建融入企业管理各环节,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同频共振。示范区自成立以来,一批批党员迅速成长为负责企业财务管理、核心技术等关键业务的骨干,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发挥出较好的带头带领和模范示范作用。握指成拳。示范区坚持党建引领,以党建推动产业链,把项目作为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和主战场。重点聚焦“米、菜、菌、肉、饮”等领域,通过“一链一策”精准延链补链强链,为产业链发展聚能、赋能,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二、服务稳链,释放惠企“引力波”
重抓营商环境,周到服务送到链上。示范区党员沿“链”攻坚、驻“链”服务,以全生命周期服务做好企业的“贴心人”“娘家人”,有效打通惠企服务“最后一公里”。助企发展的“智囊团”。机关党员干部将提升服务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建立了包括企业注册、项目审批、融资支持等一站式服务体系,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全流程压减办事材料,全链条压减办事环节,全周期压缩办理时间,实现一网通办、一次办好,从不同维度优化营商环境。排忧解难的“店小二”。红色“问诊”助企纾困,用好党员先锋岗、红色代办员等载体,面对面把脉问诊、点对点精准施策、实打实解决问题,形成“收集问题—交办解决—检验成效”的服务闭环,帮助企业学好、用活、用足各类扶持政策,帮助企业了解政策“全貌”、吃到政策“红利”、感受政策“温度”。党务工作的“辅导员”。宣传党的科学理论,抓实党组织政治引领,先后掀起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热潮,增强非公企业的党性意识,将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企业身边。坚持党建引领,手把手指导园区企业成立党支部,抓实党的组织覆盖和党的工作覆盖;帮助发展党员,近两年示范区新发展企业党员10名;建强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党员培育、党建工作指导员,一面面旗帜飘扬在示范区企业一线。
三、创新强链,激活发展“新动能”
重抓发展质效,创新引擎装在链上。以人才赋能。示范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省校合作决策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深化省校合作,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为推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智力活水”。以实力攻坚。针对关键领域技术瓶颈,实行“引领带动”“揭榜挂帅”,聘请中国农业大学张天柱教授为羊肚菌智慧化连栋温室栽培基地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聘请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与武乡县老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小米锅巴、小米饼干、小米茶、小米咖啡等休闲食品,提升产业附加值,引领整链发展提质增效。以合作共赢。持续优化产业链党建共建平台,依据“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合作共建思路,完善重大项目资金保障协调机制,精准破解项目用地问题,合理统筹用地、能耗等指标,一体规划建设配套项目,推动更多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落地,让产业链、供应链有效“转”起来,形成条块结合、多方协同、共同参与的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下一步,示范区党工委将与非公党支部继续紧密团结在一起,通过党建引航“固链”、先锋护航“强链”、活动助航“融链”,以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带动产业发展全域加强,共同书写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