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国海事局《创新海事服务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工作方案(2023-2025年)》文件要求,在掌握常州市锂电池类新能源货物生产、出口总体情况的前提下,对锂电池类新能源货物的装箱、申报、水路运输等环节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把脉问诊,创新推动落实新能源货物集装箱水路运输“一箱制”项目,5月9日至10日,由江苏海事局、上海海事局、常州海事局、常州市商务局(口岸办)、长三角航运发展研究院组成的调研组一行先后前往金坛区、溧阳市以及常州港口岸开展专题调研。
5月9日上午,首场座谈会在金坛区政府召开。金坛区商务局、金坛港、北电爱思特、蜂巢能源、中创新航、洪邦新能源等区主管部门和新能源企业参会,双方分别就金坛港功能拓展和金坛区新能源企业水运物流优化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探讨。
5月9日下午,第二场座谈会在溧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召开。聚焦溧阳市新能源企业水路运输方式优化和溧阳港口能级提升,溧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经发局、南渡镇人民政府、溧阳市交通运输局、溧阳市商务局、溧阳海关等主管部门和溧阳苏港、江苏时代、上汽时代、江苏卫蓝、江苏天赐等5家企业分别就发挥水运物流对企业降本提质增效的支撑作用进行了深入交流。
第三场座谈会于10日在常州海事局召开,聚焦常州港口岸运输通道升级和长三角海事互认机制构建,调研组一行与常州录安洲码头、常州比亚迪等近13家港航单位、新能源生产和商贸企业分别就常州港口岸运输通道升级、长三角海事互认机制构建,以及新能源货物本地装箱、就近申报、装箱指导等“一箱制”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近年来,常州市深度布局新能源产业,精耕细作新能源生态,无论是资源禀赋还是产业发展规模上,常州已形成“发储送用”新能源产业闭环,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近7680亿元,产业产值集聚度全国前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为2023年常州跨步迈入“万亿GDP之城”打下了坚实基础。自去年6月份常州港口岸新能源货物集装箱水路运输通道运行以来,已累计保障5670标箱货物顺利出运。
新能源产业的健康高速发展,对新能源企业在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第九类危险货物的生产、包装、仓储、运输等环节提出了极高要求和极严标准,如何让企业享受到更加高效、安全、便捷、低成本的服务,是海事、商务等主管部门一直努力的方向。2024年,为了帮助企业降本提质增效,常州海事局创新提出了新能源货物集装箱水路运输“一箱制”项目。即常州产锂电池类货物在市内任意经报备的装箱点规范装箱后,由常州海事局就近办理危货货报手续,并与出运港互认,推进装箱环节安全指导、危货货报手续“就近办”、海事互认“一次办”。
下一步,常州海事局与常州市商务局(口岸办)将以此次调研座谈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以推动新能源货物集装箱水路运输“一箱制”项目为抓手,进一步靠前服务,主动担当作为,解决企业困难、服务企业发展,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为“水运常州”建设,为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