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首个盒马村在四川落成,目前全国已建成185个盒马村,覆盖25个省市,其中47个落地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41个是有机盒马村,惠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110家,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这是盒马村经过4年探索交出的阶段性成绩单。
近年来,农产品电商飞速发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发力点。而盒马村凭借探索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订单农业新模式,成为其中的“黑马”,被广为热议。在日前举行的盒马村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上,盒马相关负责人及业内专家围绕农产品电商发展的“盒马”路径、如何更好促进盒马村建设,以及探索优质特色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等议题建言献策。
订单农业让农民有“数”可依
盒马村的故事,始于2019年7月的四川甘孜州丹巴县。
彼时,盒马采购团队正在全国的田间地头寻找优质农产品。在丹巴县,他们发现了黄金荚这一特色农产品,味道非常好,但受短途供应链和产量的限制,该产品从来没有“走”出过丹巴县。经过考察研判,采购团队与当时驻村第一书记商定帮助农户扩大产量,稳定货源,再利用盒马的供应链资源优势,让黄金荚走进盒马全国的门店,也自此开启了盒马村的新征程。
与传统概念中的“村”不一样的是,盒马村是供应链体系的重构:“运用数字技术打通农业上下游产业链,指导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全链路以需定产,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精细化、品牌转型,发展数字农业。”北京盒马副总经理张欣宇表示,经过4年的经验积累,这一模式逐步向全国复制。未来10年,盒马计划建立1000个盒马村。
据张欣宇介绍,盒马探索出的订单农业新模式,首先解决了种什么的问题,通过盒马的数字化优势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趋势的变化,反向传递到生产端,告诉农户种什么。其次是怎么种的问题,盒马会对农户做专门的培训,讲解种植养殖技术。然后是解决怎么运的问题,盒马拥有全温层的物流供应链体系以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标准输出给盒马村,既能保证新鲜又能控制成本,不因链路过长、损耗过大而抬高价格。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坦言,当前农产品电商面临的问题是“供大于求和供小于求同时并存”。供大于求是市场上同一种类产品的供应五花八门,大多数农产品供过于求;供小于求是指很多特色优质农产品和特色体验和场景相对供不应求。
“盒马村的‘新零售+数字化农业’新模式代表着农产品电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其直面消费和市场终端,不仅让农民有‘数’可依,也将各种鲜为人知的特色农产品与市场连接起来,让好货卖得好还不贵。”洪涛说。
西藏日喀则盒马村的青稞,在盒马实现“七十二变”。作为青藏高原的主食,它天然健康,但口感粗粝。为了让其更好吃,盒马经过多轮研发,尝试将青稞做成爆珠,推出的椰香青稞爆珠粽仅5月就卖出10万只。这样的案例在盒马还有很多:如将云南大小不一的牛油果做成冰激淋;通过数字化赋能让大别山的黑山羊从之前的一只2700元,卖到现在的5300元。“希望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将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的概念强化给农户和企业,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张欣宇说。
4年耕耘,让人们看到了“盒马下田、农村争‘鲜’、乡村变化”的实效。北京交通大学服务经济与新兴产业研究所所长冯华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盒马村是一次对传统电商和物流行业商业模式和产业模式的新提升,反映了当前农产品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大变革、大趋势,符合生产、消费升级和品质化的大方向,值得借鉴学习。
农业全链条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需机制,打造农产品差异化、品牌化,发展“新零售+数字化农业”新模式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认为,应全方位赋能农产品生产,通过数字化手段使农产品在供给端实现标准化生产。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村物流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电商企业也建立了农产品产地仓,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大幅下降,物流速度明显提高。此外,应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谈及未来如何更好建设盒马村,冯华认为,应按照高端化的方向,根据消费升级的规律,做好产品全流程的管理和品牌的建设。对整个生产活动进行数字化全流程的干预,用盒马的品牌为农产品品质和品牌做背书。“通过‘四链融合’做好服务化建设,充分利用盒马这样的电商平台优势,通过产业链升级、创新链升级,用资金链支撑、人才链支撑,打通全产业链条。”
张欣宇表示,“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供应链”是零售行业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重点解决方案。接下来,盒马将更加注重如何生产出消费市场需要的“健康、绿色、低碳”产品,让农业生产走向有机化、生态化、绿色低碳化。同时,通过自建物流体系,把控运出、存储、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效降低损耗,提升供应链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避免浪费,提升可持续发展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