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卖场曾经作为零售业态的重头戏,一度被消费者视为“购物天堂”,但近年来节节败退的背后,多年累积的零供关系博弈模式是一大“祸端”,这也导致该业态在新消费时代积重难返。而在大卖场风光不再的同时,会员制仓储超市、新零售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除了与消费行为多元变化同频共振外,打破“入场费+账期”的传统、革新零供关系、把供应链再造视为重中之重,是这些零售新业态收获发展的根基。
根据业内人士的梳理,在零售业态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大卖场凭借其创新的业态形式、集客优势、连锁化规模,以及利用上游生产厂家的小规模化和品牌弱化等,在国内流通领域构筑起了“入场费+账期”的盈利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大卖场会将经营风险转嫁给供应商,而供应商为了回避风险逐渐控制了零售商的定价权,卖场支配权、促销权等并将成本转嫁到售价中。与此同时,这种盈利模式导致经营团队的腐败,又进一步推高了经营成本和商品价格。零售商和供应商也就此形成博弈关系模式。
但长此以往,尤其是在电商渠道兴起的背景下,大卖场的经营能力和集客能力日渐丧失,加之商品价格普遍虚高、同质化严重,毛利普遍偏低,零售企业组织也逐渐丧失了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反观供应端,生产商和经销商借由上述模式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的知名度,看似是市场的赢家,但生产商也因此形成了企业组织的惰性和僵化,经营成本高居不下,新产品开发严重滞后,使生产商、经销商很难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和价格战带来的压力。
在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中,需要新的破局者。5年前,作为阿里巴巴的新零售项目——盒马提出不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堆头费、促销费、新品费等传统零售渠道费用,零售商和供应商要各司其职,零售商负责渠道建设、客户体验和服务,供应商专注做好商品生产研发、提供最具性价比的商品,打造“新零供”关系。这犹如向传统零售相对平静的湖面投下的一枚石子。
此后,在线上线下渠道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供应链上下游有着越来越多的新选择,但也需要找到新定位、新落脚。随之,从以物为本到以消费者为导向,着重打造差异化商品力,与供应商合力再造供应链,成为新零售业态突击和传统零售商改革的一致抓手。
但再造供应链并非易事,在“二选一”、规模与盈利的考量等纷扰之间,锚定方向、步履坚定、共赴共赢让一些新零供关系走得更远。
“我们一起穿越了精酿啤酒市场的高速增长和洗牌期,随着订货量的确定性不断增强,我们的生产、物流成本有效降低,而从上游抠出来的成本也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数字化的洞察给予了我们鸡肉产品快速迭代新品的生产和研发能力,这也倒逼了我们的发展”“豆腐是基础民生商品,利润空间十分有限,所以更需要通过渠道了解市场的需要,让企业能够有更高成功率的研发创新,且相比其他传统渠道,新零售渠道的账期短,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这是我们合作垂直供应链建设的主要原因”……
随着零售业进入“折扣化”的新周期,不少提前布局的零供同盟已展现了历经种种痛苦但已收获的新果实,这份“苦果”也招引着一个方向:以消费者为中心,零供携手夯实供应链力已经不能是“纸上谈兵”,更是未来所向——从博弈到共进,零供关系这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