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脆营养的青食钙奶饼干、逛不够的王府井、抚慰伤口的云南白药、留住美好瞬间的天真摄影……每个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离不开老字号。老字号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代表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质,凝聚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然而,没有永远的老字号,只有时代的老字号。
近日,商务部联合相关部门公布了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将长期经营不善甚至已经破产、倒闭的55个品牌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对经营不佳、业绩下滑的73个品牌,要求6个月内予以整改。“太可惜了,小时候一直很喜欢的”“看到这条新闻,让人唏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来就是市场竞争”……老字号又一次引起大家关注和热议。这无疑是一个提醒和警示:就算是老字号也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当下,老字号该如何踩准时代节奏,续写“不老传说”?
一“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麻辣仔鸡汤饱肚,令人常忆玉楼东”…… 这些流传在民间的俗语,道出了老字号在人们心中的分量。老字号能够历经几十年、上百年的风雨而屹立不倒,自然有自己的“老一套”。一块招牌就是一段传奇。盛行于大江南北的老字号都有自己的故事。始于清朝康熙年间提供中医秘方的同仁堂,制作朝靴起家的内联升,创建于明中期以酱菜闻名的六必居……老字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不可多得的品牌资产。我国共有356处老字号旧址、7000余处与老字号相关的遗存被登记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有近800家涉及非遗项目。
青岛百年餐饮企业春和楼
独门技艺中的工匠精神。经历了岁月流转的老字号,承载着珍贵的传统技艺。即墨老酒,遵循“古遗六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酿造工艺;北京内联升布鞋,鞋底每平方寸要纳九九八十一针,一双千层底布鞋要经过90余道工序;荣宝斋,装裱一幅普通的字画,大约需要17道工序……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工匠精神,让老字号续写一个又一个“不老传说”。数据显示,有80多家老字号本身就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最是情怀动人心。“会仙居的炒肝——没早没晚”“六必居的抹布——酸甜苦辣都尝过”“同仁堂的药——货真价实”……这些地道的坊间俚语,让我们嗅到老字号悠久的文化积淀、挡不住的生活气息。为人熟知的老字号产品、店址,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凝聚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对很多人来说,老字号就是时令年节中的一家铺子、一抹味道、一丝乡愁,饱含着大家对“节日气息”和“家乡味道”的记忆。
北京内联升布鞋
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天津狗不理,北京全聚德,上海杏花楼,苏州松鹤楼……老字号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与成长,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青岛深厚的轻工业历史积淀了丰富的老字号基因。在青岛,老字号是“上街里”耳熟能详的老商铺,是百年青岛啤酒里的一脉悠长,也是青岛崂山矿泉水的甘冽清甜。作家冯骥才说,老字号是一种遗产,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
二此次动态管理老字号,不是为了淘汰,而是为了推动它们顺应市场机制、持续健康发展。老字号的优势在于“老”,但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因为“老”。
大白兔香氛周边
有的放不下身段,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墙上有,自己看”“不知道,不清楚”“点够三个菜才能入座”……一些老字号习惯了“众星捧月”,高高在上“端着”的服务态度,让不少消费者打起退堂鼓。当下,消费者已经习惯于线上付、移动购,更注重消费的便利性、个性化、体验感,可一些老字号守着老一套的话语表达方式,缺乏有效的互动,很难让消费者get到老字号的温情与活力,老字号的“文化牌”“情怀牌”也就无法触达消费者的内心。有的想用“一招鲜吃遍天”,忘记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从贵州茅台到青岛啤酒,从全聚德烤鸭到英雄牌钢笔,老字号延续着世代相传的手工技法和匠心精神。然而,在信息爆炸、消费者的选择无比丰富的时代,一些老字号仍然坚守“传统必须一成不变”的原则,忽略了现代消费者口味、审美、兴趣的新变化,老产品吸引力下滑,新产品研发又跟不上。以餐饮类老字号为例,早年间中国人食物中缺少脂肪、蛋白质和糖,把重油重糖的食物当成“美味”;如今,人们更注重饮食健康,老字号若不懂得变通,就很难再抓住消费者的胃。
陈李济端午节推出的陈皮素粽主打健康低脂卖点 图源:经济日报
有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遭遇“李逵李鬼之争”。
老字号在历史上究竟是怎么出现、怎样流转、品牌归谁,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很难说得清楚。这也使得老字号之间纷争不断,官司扎堆,可无论输赢,或多或少都会对信誉口碑造成伤害。此次中华老字号复核,也旨在进一步厘清相关品牌所有权、使用权。同时,一些不良商家“傍名牌”的行为屡禁不止,比如全聚德与金聚德,内联升与福联升,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容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生态。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字号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不足、办法不多。
三11月7日发布的《中华老字号年度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中华老字号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2万亿元,近七成企业实现盈利,税收贡献达2700亿元,吸纳就业87.2万人。这些老字号何以保持基业长青?它们的“逆生长”故事给了同行怎样的启示?以“老”卖“新”,用新思路讲好老故事。为了打破年轻人的刻板印象,很多老字号主动重塑品牌形象和内涵,持续焕发青春活力。
青岛啤酒20年前喊出了“百岁归零”,启动品牌年轻化,赞助奥运会,走进纽约时装周,参与潮玩音乐节,让品牌自带的百年底蕴,成为国际潮流符号。350多岁的王致和玩起了文化IP,把几个颜色的酱豆腐变成卡通小人。它们一手用“怀旧”手段,挖掘传统文化与时代经典,唤醒消费者集体回忆;一手创新宣传,阐释“老号新意”,贴近年轻人,把老故事讲出新气象。
崂山白花蛇草水与Tims咖啡联名推出的白花咖啡
以“新”扶“老”,用新技艺迭代老产品。老技艺、老产品是老字号的“传家宝”。面对竞争激烈的消费市场,老字号要想屹立不倒,就得创新求变,满足新一代消费者需求。青岛的白花蛇草水与Tims跨界合作推出白花咖啡一炮而红;上海杏花楼推出新奇口味“咸蛋黄肉松”,创下排队8小时的纪录……在坚持品质为本的基础上,拥抱科技、研发新品,才能让老字号产品更具竞争力。
青食推出的国潮系列钙奶饼干图源:青岛食品1950公众号
以“新”换“新”,用新方式打开新市场。在注意力稀缺的互联网时代,再香的酒也怕巷子深。不少老字号用创意营销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巩固和拓展市场。
茅台和瑞幸推出联名咖啡,“美酒加咖啡,就爱这一杯”成为社交热梗,它们各取所需,扩大了各自的消费圈层;网络话题“山东人长高的秘诀是钙奶饼干吗”,激起了全国网友的好奇心,青食钙奶饼干顺势“出圈”……老字号以互联网思维抢占流量,开辟跨界营销、话题营销、短视频营销等新战场,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价值在“老”,出路在“新”。以传统文化为基地,与时代一起奔涌,在岁月中保持一颗“匠心”“少年心”,或许就是老字号绵延不息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