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在依法履职过程中,聚焦高质量发展,紧盯营商环境优化,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先后听取和审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民营经济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情况报告,组织开展专利、中小企业促进、统计、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等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和减税降费专题调研,有力助推我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高水平、全方面的开放平台,营造有利于引进高端生产要素和企业的营商环境,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首要任务。2020年9月24日安徽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运行,一年多时间,自贸试验区运行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2021年11月17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的报告》。会前,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赴合肥、芜湖、蚌埠3个片区及部分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向常委会组成人员提供了近6000字的调研报告,肯定成绩的同时,也点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报告时指出,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龙头,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尤为重要,要把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
这次听取和审议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的报告,进一步推动了省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聚焦用力。2022年1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法治服务保障若干措施》出台,提出加大法规制度供给、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创新市场监管方式、依法打击经济犯罪活动、充分发挥司法保障作用、支持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质效、扶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9条措施。当年,还建立实施了自贸试验区特别清单,三个片区都设立了自贸试验区人民法庭,商事仲裁、商事调解等多元纠纷化解机制不断完善,营商环境持续得到优化。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7名省人大代表提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7件议案(并案为1件),经大会主席团研究作为重大事项议案,闭会后由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交财政经济委员会办理。
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是民营属性。当年8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执法检查,11月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手段,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在开展中小企业促进“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过程中,省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深入部分中小企业实地查看,开展座谈交流,找准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如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措施落实不到位、营商环境有待继续优化、中小企业权益保护力度不够等,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在审议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报告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如何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纷纷建言,提出要转变工作作风,加大“放管服”力度,提供更加优质的政府服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完善市场准入条件,允许更多民营企业参与竞争;要依法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制定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时,进行公平竞争审查等等。
为落实好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审议意见,省政府提出了落实竞争中性原则,进一步规范整治供水、供电、供气、消防等公共服务部门指定交易、差别待遇、滥收费用和附加不合理条件等行为;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中小企业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优化政务服务,整合共享政务信息,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具体举措。
“前不久,我们公司的首发申请获证监会通过,这背后离不开新站高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一周一调度,主动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合肥市新站区一家从事环境科技领域的高新企业负责人表示。为解决扩大生产遇到的资金难题,安徽信和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亳州市为企服务“码上监督”平台反映了这一问题。“很快就有相关部门跟我联系,帮忙申请了500万元贷款。”李涛说:“政府部门主动对接,帮助解决投资问题,让我们做强企业的信心十足。”
一粒种子,从破土而出到枝繁叶茂,需要好的生长环境;一家企业,从草根初创到行业巨擘,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下,我省的营商环境更加稳定公平透明、更可预期,为全省729.8万户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