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以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逐步兴起,引发了全球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进而引发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模式的巨大变革。当前,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技术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外部环境将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大力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应对国际竞争,积极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亦是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长期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成都国家自创区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201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获批以来,成都国家自创区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经济总量再攀新高,产业发展呈现新格局。
截止到2020年底,成都国家自创区创新型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2655家、主体上市企业28家、营收超5亿且研发投入强度超5%的企业28家。高技术产业营收占比达到65.3%,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优势产业量质齐升,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等新兴产业蓬勃成长。产业服务平台快速发展,其中拥有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家,国家级资质产品检验检测机构63家,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数达到119个。
二、成都国家自创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验做法
1、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梯次培育体系
成都国家自创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产业建设,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构建以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四级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根据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需求,每年拿出约1.5亿元资金,作为企业培育专项经费,开展针对性的培育与扶持。同时,实施高企倍增工程、“大企高化”专项行动,搭建“科技型初创企业一科技型中小企业一高新技术企业一创新型领军企业”梯度培育库;实施上市公司双倍增工程,构建“上市一批、申报一批、辅导一批、股改一批、储备一批”的五级上市后备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持续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
2、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面向国家战略,立足发展基础,聚焦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都国家自创区以成渝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契机,持续夯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完善产业链条,2021年150家电子信息规上工业企业累计产值4702亿元,同比增长24.2%,聚焦“芯屏端网”,加快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依托天府国际生物城,加快提升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能级,2021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四,纳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结合产业基础,前瞻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新经济应用场景,拓展新产业发展空间。成都国家自创区聚焦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三大主攻方向,攻关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卫星互联网四大新兴领域,已建成中移成研院5G应用示范中心、中国银行数字货币服务场景等5G+AI行业应用场景展示园,构建起涵盖六大细分领域80余种产品和技术的网络安全产业体系,2021年新经济实现营收1252亿元,聚集新经济企业11余万家,涌现出“王者荣耀”“哪吒”等现象级产品。
3、探索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
成都国家自创区在产业发展模式方面先行先试,在大数据和网络安全行业领域试点探索实施“业界共治”新模式,通过成立产业细分领域的业界共治理事会,构建由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创投机构、科研单位、专家等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通政府服务供给和企业需求对接通道,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此外,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专业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并出台专项政策,对专业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视运行情况给予奖励,目前拥有成都高新移动互联网协会、成都物联网产业发展联盟等新型创新组织20余家。
三、借鉴与启示
发展高科技产业是推进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成都国家自创区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做好强链、补链,抢占价值链创新链高端核心地位,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新业态、新经济,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着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对于新发展阶段下,我国各类开发区发展高科技产业有以下启示。
1、加强科技企业培育,壮大企业创新核心能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源泉。园区应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的相关制度,健全完善企业培育工作网络和创新创业服务机制,围绕企业生命周期,制定分层分类的专项扶持政策,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覆盖的科技创新服务,推动政策精准惠及优质企业,进一步增强头部企业引领作用,继续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围绕主导型企业培育中小企业生态,营造园区良好产业生态。
2、壮大地方特色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产业竞争力源于产业集聚度,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能级的主要途径。园区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聚焦特色主导产业,优先布局相关重大产业项目,同时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培育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此外,可以结合产业特色、资源优势和区域文化,开展系列宣传和文化活动,提升产业集群的文化内涵、影响力和知名度,形成产业集群品牌。
3、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培育布局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园区应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历史机遇,面向国家战略,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前瞻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秉承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做好前瞻产业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制定、调整。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综合服务供给能力,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4、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抓手,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园区应建立涵盖各创新主体的沟通协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牵头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搭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建设,构建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