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是全国第六座“外贸万亿之城”,然而,这个制造业发达的外贸大市,却面临着出口规模远大于进口的现象。当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时,宁波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使进口贸易发展有更大潜力。
其中,消费品进口这一年轻的赛道,正是近年来宁波发力的焦点。去年,宁波成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额破千亿元的城市。目前,全国每4单跨境电商进口包裹,就有1单从宁波发货,越来越多全球优质商品正通过宁波走向千家万户。
“买进来”更要“卖得好”。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新形势下,宁波的消费品进口如何从产品创新、渠道拓展、品牌运营等方面出发,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助力海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
8月31日,宁波日报邀请宁波保税区宁兴优贝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晨佳、市商务局对外贸易管理处副处长张阳松、宁波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研究所所长杨健,一起探讨“瞄准消费品进口,宁波如何打造海外品牌进入中国的枢纽”。
一问:进出口额“四六开”,宁波如何从消费品进口破局?
张阳松:主动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是近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重要经贸活动中提到的发展战略。宁波是全国外贸进出口“第六城”,在进口方面还有很大潜力。今年上半年,宁波进口额达到2237.5亿元,同比增长8.1%,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3.3个百分点,进口规模超过广州和天津,从去年的全国第八位跃居第六位,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我们主要采取了三方面举措:
一是优化进口口岸营商环境。市商务局与宁波舟山港集团牵头成立宁波市进口与内贸专班,逐项解决和改进监管场地、冷链消杀、绿色通道等问题。比如,针对广大市民对优质进口肉类的需求,有效降低进口冷链肉类的消杀费用,增加了宁波口岸的吸引力,大幅降低了市民的购买成本。
二是强化重点进口平台建设。2013年至2021年,宁波保税区的进口贸易年增长率达到22%,在全国进口示范区中名列前茅。宁波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作为省级重点进口平台之一,已成为市民购买进口消费品的重要平台,去年共吸引约100万人次光临,交易额达155亿元。
三是深化金融帮扶支持政策。一方面,积极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合作,如中基宁波集团与宁波商贸集团合资成立中基商贸公司,去年和世界最大的肉类生产企业——巴西JBS集团签订了10亿美元的肉类进口订单。
另一方面,有效提升进口企业缴纳关税的便利性,降低进口成本。今年首次对宁波进口企业投保进口关税保证保险给予保费补贴。截至8月底,作为金融支持进口“主力军”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宁波分行进口贷款余额79亿元,同比增长12.7%,有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进口业务。
施晨佳:站在企业角度,宁兴优贝的发展定位是“全栈式贸易增长服务商”,帮助客户实现声誉和品牌价值的双重提升。许多海外品牌进入中国会“水土不服”,我们通过商品采购、物流运输、报关清关、仓储服务、整合营销等“保姆式”服务,让他们更了解中国市场。
我们一手拓品类,一手促销售。在选品上,积极引进食品、生鲜、母婴、美妆个护等快消品类,满足国内旺盛的消费需求;在销售上,积极培育私域流量,打造企业IP,做好旗舰店运营和新媒体推广,与业内知名短视频、直播企业深度合作,打造全面的服务体系。另外,依托宁波“港通天下”的地理优势,我们建立了庞大的仓储物流供应链,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20万平方米以上的保税仓、冷链仓,为合作企业降本增效,增强行业竞争力。今年,我们开始强化以用户为核心的数据建设,为采购、运输、分销、配送端进行数据赋能,实现线上线下全面发展,让购物车里的品类日益丰富。
二问:国内消费升级,“买进来”之后如何“卖得好”?
杨健: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的消费市场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消费升级的趋势仍是向上的。目前,“80后”“90后”是消费的“主力军”,但各年龄段的消费量都有所上升,且县域和农村地区的进口商品消费也在增长,品质化升级趋势初步显现。从进口品类看,电子产品、母婴、美妆护肤、家电仍居主流。这两年,保健品、食品、酒水、生鲜也大受消费者欢迎。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出现分化,但头部品牌仍保持较高的集中度。这种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将保持较高惯性,维持较长时间。
在此背景下,要想让“买进来”的产品“卖得好”,对政府部门的服务监管、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从政府层面看,宁波应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与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如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地优化仓储物流建设,酌情设立更多跨境进口商品自提点,加强对消费品进口企业的金融支持,推进“放管服”改革。从职能部门看,口岸部门应杜绝“灰色地带”、做好流程监管,在疫情下把好检验检疫关,完善跨境电商进口商品正面清单;商务部门应强化动态监测,对进口商品的国别、品类、消费者区域等开展大数据分析;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假冒伪劣、违反法律法规产品的投诉和纠纷处理。从企业角度看,首先要加强供应链体系建设,不断寻找更多海外优质品牌、商品、供应商,以及进口渠道、物流通道;其次要强化消费者调研,做好用户画像,找到精准用户。此外,应坚持创新发展,积极顺应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做好跨界营销。
施晨佳:现在的中国消费者是一群“十分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人,不仅要吃饱喝足,还要追求精神满足。我们提出“全栈式贸易增长服务商”的发展定位,就是想架起海外品牌贴近中国消费者的桥梁,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需要有完备的仓储供应链服务能力。这些年,我们在市场调研和开拓中发现,进口食品具有较大的销售优势。而生鲜需要冷链仓库,牛羊肉需要切割分装技术,只有硬件设备和服务能力跟得上,才有底气“接住”这些品类。
其次,市场的销售拓展转换能力也很重要。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购买力,让越来越多海外品牌不再“高冷”等待,而是愿意“放下身段”,主动为贴近中国市场而作出改变。我们灵活运用直播销售、私域流量、新媒体等新渠道,为“舶来品”添上中国元素,在行业内站稳脚跟。比如我们合作的日本“国民书包”Seiban天使之翼,外形设计“颜值”高、工艺上追求极致,能有效保护孩子的脊柱健康,该品牌在我们的建议下,根据中国孩子的要求设计产品。随着“Z世代”和“千禧一代”登上舞台,迎合他们的消费需求和习惯,是提高品牌销量的重要通路。
最后,一家公司的商务拓展能力非常重要。现在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我们一定要“走出去”,让全世界的品牌看到我们的实力。希望更多企业和我们一起行动,共同铸就一座坚实的跨境贸易桥梁。
三问:融入“大市场”,宁波消费品进口如何砥砺前行?
杨健: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为广大进口商释放积极信号。在我看来,当今世界不缺商品,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近年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市场无法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情况。比如超大型市场“店大欺客”“大数据杀熟”等事件频发,但由于各地市场监管规则、标准和程序不统一,存在执法难现象。另有部分地方政府对本地产业与市场进行过度保护,使一些优质企业无法在全国做大做强,不利于形成有全球竞争力的成熟市场。
因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提出,是释放宁波乃至全国市场潜力、激发发展动力、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倒逼国内企业自立自强、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宁波的几大国家级外贸转型基地与省级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无疑将率先受益。
当然,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下,各地在监管规范与尺度上将趋于统一,政策红利锐减,先发优势趋弱。宁波要想直面竞争,必须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服务型政府体制机制优势、企业奋力争先优势。建议政府部门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立足内需、畅通循环。逐步打通宁波与国内其他地区市场联通的堵点、难点,让要素和资源市场、商品与服务市场协调统一。比如,充分利用宁波肉类与水果等进口指定口岸优势,发挥宁波海铁联运等优势,加强与国内市场互联互通。
二是有立有破、完善制度。持续加强地方立法、知识产权保护、信用体系、标准化等领域建设,深化制度创新,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三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千方百计减税降费,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让利于企,让利于民。发挥宁波制造强市、外贸大市优势,鼓励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四是系统协同、稳妥推进。当前平台经济大规模整顿已近尾声,宁波应抓住这个窗口期,重启平台经济建设,筑牢数字经济根基,尽早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消费互联网平台生态。
张阳松:近年来,宁波深入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和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让“两区”工作成为对外开放的亮丽名片。今年上半年,我市从中东欧国家进口50亿元,同比增长38.4%,高于全国增幅45个百分点,自贸区宁波片区企业共完成进口529.5亿元,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两区”平台在进口贸易方面大有可为、利好不断——
一是进口贸易政策不断探索创新。??进“组套销售+跨境电商”、跨境网购自提中心等进口业务模式创新,推广“跨境电商+新零售”模式,届时宁波市民可以在家门口买到更多优质实惠的进口商品。
二是重大进口项目不断加快推进。宁波正在积极参与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同时,宁波的中东欧特色商品常年馆二期建设已基本完成,并在京东平台开设了中东欧国家综合馆、塞尔维亚国家馆,让市民畅购中东欧好物。
三是进口便利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宁波上线“中东欧进口商品通关一件事”,实现进口通关政策“一站知晓”、进口信息“一屏通览”、业务流程“一键查询”。可以说,宁波已成为中东欧商品进入中国,以及全国采购中东欧进口商品的首选之地、必选之地。
本文系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宁波市商务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