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如散落的珍珠,串珠成链,方能绽放璀璨光彩。近年来,我区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内陆开放型经济取得积极进展。从我区外向型企业的发展脉络来看,“链”式发展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之一。
日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区一批外向型企业发展整体呈现出“延链-补链-强链”的势头。
宁夏弘耘行生物:“链”式布局助力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的新设备已就位,等到6、7月份枸杞鲜果上市,就开始生产我们的新品鲜枸杞全浆。”4月30日,宁夏弘耘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主管王聪慧说,从枸杞鲜果到枸杞全浆,从种植生产到大数据追溯,从走出中宁县到远销海外,“链”式布局正助力企业进阶中国最大的枸杞批发商。
宁夏弘耘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立足精深加工,投资建设冷藏、GMP生产加工、烘干等车间。
在企业宣传册的显眼位置处,用中英文写着——“中宁枸杞作为宁夏的道地特产,是在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的资源条件下,经过自然界漫长净化,以及劳动人民精心培育下脱颖而出。”王聪慧告诉记者,每次参加国际展会,她都会带着宣传册,让参展商看到“浑身是宝”的枸杞。她坦言,“强链”,强的是产业链,实质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尽管中宁枸杞质优量稳,已经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枸杞的价值,只有不断以先进的技术赋能,以创新的思维开拓,才能破瓶颈、补短板、增效益。
当枸杞跳出保温杯,才能走得更远。长期以来,宁夏的枸杞产业曾长时间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转化率较低。“我们必须跳出‘泡水、煲粥’的传统思维,延长产业链,才能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迎来发展。”王聪慧说。企业不仅自有枸杞种植基地,同时立足精深加工,投资建设冷藏车间、GMP生产加工车间、烘干车间,安装天然气智能果蔬烘干房、电气能开闭环式空气能烘干房、智能枸杞色选机等,不断努力将枸杞加工成精选成品,以现代化的精深加工技术加持,把产业链延伸到食品、饮料等领域。
工人对枸杞进行筛选。
为了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该企业通过多年的努力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HACCP、BRC等一系列认证。“疫情之下,虽得到认证,但外需消费能力下滑,枸杞和枸杞制品出口减少。”怎么办?顺势而变、转产市场。该企业转产适宜存放、市场紧俏的枸杞粉、枸杞原浆、枸杞全浆。同时,企业将宁夏黄花菜、玫瑰花、金银花等特色农产品也带到国际市场。“在销售过程中,我发现反向做订单会为我们带来更多机遇。”王聪慧说,在一次与泰国客户交流中,客户主动询问能否帮忙寻找大枣、葡萄干等产品。“此后,我们也开始销售红枣、胎菊、板栗丁等商品,把路走得更宽了。”通过产业链跨界延伸,该企业巧妙地避开了同质化竞争,激活了新的市场潜力。去年,企业出口金额逾1900万元。
借力直播平台,企业还积极培育电商能手和带货达人,推动企业突破传统营销模式。“下一步,我们的带货达人还将转战海外市场,用宁夏道地枸杞撬动更大市场。”王聪慧说,“链”式布局 ,激发了企业的内生动力,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尝到甜头,企业也将继续稳链固链、引链扩链,推动宁夏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
宁夏盾源聚芯半导体:“硬核产品”打造新材料领域“芯”引擎
5月1日,记者走进宁夏盾源聚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进的设备随处可见。
“100级的超级净空级别在半导体晶圆生产中比较常见,但运用到半导体硅部件领域,我们算是首屈一指。硅部件为晶圆提供电场辅助,对精度的要求更高,它的材质和硅片相近,即使很小的金属原子也会影响芯片的性能。近年来,研发团队先后在清洗技术、耐高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5月1日,宁夏盾源聚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王涛告诉记者,大直径半导体级硅部件的生产环境最高可达到100级的超级净空级别。
宁夏盾源聚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盾源聚芯成立于2011年,公司主要从事半导体用石英坩埚、半导体级硅部件材料、半导体级精密硅部件等重要半导体级材料、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在半导体产业链中,如果说晶圆是芯片的“承载者”,硅部件便是决定晶圆品质的关键点。近年来,盾源聚芯在硅部件制造领域屡屡实现新突破。
10年多来,盾源聚芯的成产技术逐渐得到国内外半导体主流设备厂家认证,广泛应用于世界主流半导体硅片的量产工艺,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意大利、芬兰、日本、韩国等半导体产业发达国家,公司已迅速成长为国内半导体用耗材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但在王涛眼中,企业的发展之路,实际上是一条无止境的产业技术“补链”之路。
“如果仅仅是工艺、技术的难题还好解决,最困难的是产业链和供应链问题。”王涛感慨,2011年的时候,我国半导体产业还比较落后,集成电路自给率低的状况仍未改变。最让企业头疼的是,供应链体系上,很多企业需要的核心部件和精密加工件都依赖进口。多重掣肘下,新产品的研发难度可想而知。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技术就自己摸索。盾源聚芯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科研历程。如今,盾源聚芯已建立了稳定的全球供应体系,作为宁夏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拥有30多项技术专利,集合了从硅材料到硅部件设计、加工、监测、清洗等全流程产品和服务,不断补齐生产链短板,技术在中国硅部件加工领域持续领跑,市场份额居全国前列。
最近,盾源聚芯的大直径半导体级硅部件项目也传来喜讯,项目已全部完成土建建设、设备陆续调试安装,产成品已被半导体主流设备厂家认证。盾源聚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去年11月,项目累计投资1.5亿元,达产后硅部件产品将实现月产2000枚,其中年产8万枚大直径半导体级硅部件材料,达产后年产值可实现8亿元。
“产品的‘硬核’源于灵活补填生产链的‘硬核’。”王涛介绍,除了半导体硅部件,盾源聚芯生产的高等级坩埚算得上行业内“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其中32英寸的合成坩埚走在全国前列,生产技术甚至远超韩国和日本,“越来越多的硬核产品为产业的发展加码,去年企业产值达到近5亿元,比上年翻了三番。”
从智能化生产线到消费电子,从智能汽车到最精妙的微型AI杀人蜂(无人机),集成电路(芯片),是这背后的关键和核心。如果把集成电路产业比作皇冠,半导体装备就是这皇冠上的明珠,是核心中的核心、基础中的基础。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我们要创新再创新,研发再研发,把控住生产链中的关键链条,把关键技术的话语权牢牢把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宁夏盾源聚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宁夏鲲鹏清洁能源:“一头多尾”拓宽企业发展空间
“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乙二醇的价格一跌再跌,最低跌到了每吨2900多元,而它的正常价格应该是5000多元。”4月26日,在宁夏鲲鹏清洁能源有限公司车间,该企业负责人黄斌回忆,2019年年末,公司刚成立不久,一期项目建设热战正酣,没想到翻了年,乙二醇的价格一度跌到谷底,公司上下600多人都提着一口气,才熬过了那段苦日子。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鸟瞰图。
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内外环境变化影响,“缺一个零部件停一条生产线”的情况不时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链式发展成为企业“爬坡过坎”的桥梁,更被寄望于推动破解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难题。
“疫情等因素,迫使很多企业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我们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一头多尾’的发展策略。我们掌握乙二醇产业链上中下游多种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技术。”黄斌说,除了“链头”煤制乙二醇项目,公司还有DMO制草酸、氢气、甲醇等10多种项目及产品作为“链尾”。
宁夏鲲鹏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生产项目。
乙二醇又名甘醇,用于制成聚酯涤纶、表面活性剂、合成纤维、化妆品和炸药、染料和油墨等的溶剂、配制发动机的抗冻剂等,具有广泛用途。
“我们采用了乙二醇装置的中间产品草酸酯作为原料,制作草酸,为乙二醇多元化生产开辟了新的路线。从草酸酯到草酸,公司具有天然的原料(乙二醇)成本优势,能形成规模化生产,使公司在草酸行业内竞争处于优势。”黄斌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草酸还可以通过精加工,生成电子级精制草酸、草酸盐等产品,持续扩大下游产品种类,产业链不断延伸。
截至目前,鲲鹏公司每年可生产40万吨的乙二醇,占全国市场的十五分之一,草酸的年生产规模可达到20万吨。
在“一头多尾”的提速发展阶段,怎样才能平衡好头和尾的关系,平衡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
黄斌直言,“一头多尾”不是一味把摊子铺开铺大,“无论是产业链规划还是生产规模,里边都包含着一层长期目标和短期利益的关系。我们不能追求单一的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一定要在‘精’的基础上,尽量把它做‘全’。也就是说,更加注重能效,注重碳排放,注重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基地鸟瞰图。
“我国能源禀赋是富煤缺油少气,采用创新技术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生产替代石化产品和清洁燃料产业,形成与传统石化产业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有利于推动煤炭清洁有效利用,丰富了产业链和产品结构。实施多联产、多元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大幅提升乙二醇产业盈利能力和能效水平。”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煤制乙二醇项目是现代新型煤化工产业三大方向之一,是宁东基地的产业突破,对宁东基地发展意义重大。
今年1月18日出台的《宁东基地九大细分产业链和高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通过3—5年的努力,煤制油、煤基烯烃、煤制乙二醇、精细化工等九大细分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集群集聚效应更加凸显,产业结构更趋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如何让煤制乙二醇的“链”真正舞动起来,这考验着各方智慧。宁夏鲲鹏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用稳扎稳打的运营与“一头多尾”的“延链”做法,为答好这道考题提供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