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资讯 > 正文

上半年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贸易迎来增长

发布时间:2021-10-16来源: 云南省商务厅作者:佚名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汇率、海运费等原本较为稳定的因素不断变化,海外贸易复杂度骤增。在“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的政策引领下,我国医药行业攻坚克难,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环境变化,总体实现进出口贸易平稳发展。尤其是中药类产品贸易,疫情后快速恢复,甚至超越疫情前的增速,呈现新一波增长行情。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中药类产品贸易总额为35.59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其中,出口额为23.10亿美元,同比增长7.4%;进口额为12.49亿美元,同比增长37.4%。

  中药类商品进出口概况

  植物提取物出口放量植物提取物一直以来都是中药类出口的大品种,基本保持着较高的出口增速。其涉及的提取物品种已不是二十年前的简单概念,目前的植物提取物外延更为广泛,在药品、膳食营养补充剂、食品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应用。2021年上半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量达5.16万吨,同比增长6.5%;出口总额为13.78亿美元,同比增长9.0%。

  甜菊叶提取物、桉叶油、薄荷醇、万寿菊提取物、辣椒提取物、柑橘幼果提取物、越橘提取物、芦丁、银杏叶提取物、水飞蓟提取物等品种依旧是植物提取物出口的热点品种,占提取物出口50%以上的份额。

  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均价上涨,出口势头旺盛中药材出口自2020年回暖以来,一直保持着较为旺盛的势头。市场需求高涨拉动了价格提升,今年上半年,大部分中药材的出口均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总额为6.56亿美元,同比增长5.7%;出口量达11.22万吨,同比下降5.3%。

  上半年,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的前十大品种分别为肉桂、枸杞、红枣、人参、当归、半夏、黄芪、茯苓、党参、山药。前十大品种的出口额占据中药材及饮片总出口额的50%,集中度较高。肉桂在2020年整体放量的基础上,依旧保持着较高的出口增速,上半年出口额为1.5亿美元,同比增幅达25%,继续保持着中药材出口第一大品种的地位。

  中成药出口继续回暖中成药在中药产品整体出口额中占比不高,出口比例常年维持在7%左右,相对于原料类产品仍处于弱势地位。2021年上半年,中成药出口额为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0.3%;出口量5200余吨,同比下降7.1%。具体到单品种来看,中成药出口前三位品种分别为片仔癀、安宫牛黄丸和清凉油。片仔癀出口金额同比上涨3.9%,安宫牛黄丸出口金额同比上涨71.5%,清凉油出口金额同比上涨17.9%。

  保健食品出口进入调整期目前,保健食品在海关统计系统中比较特殊,有单独编码的保健食品主要是鱼油、鱼肝油、蜂王浆、蜂花粉、卵磷脂、燕窝等,其中维生素以及矿物类制剂产品并未统计在内;另外,不少保健食品是以食品的形式出口,也未纳入保健食品项下,因此本文中有关保健食品贸易的数据为不完全统计。

  2021年上半年,保健食品出口额为1.34亿美元,同比下降2.7%。提升免疫力作用的蜂蜜系列原料出口下降明显:鲜蜂王浆粉出口额下降15.0%,鲜蜂王浆出口额下降8.9%,蜂花粉出口额下降19.5%。蜂王浆制剂出口额增长30%。整体来看,保健食品出口进入调整期。

  进口整体回暖2020年中药类商品受疫情影响进口放缓,全年进口金额下降了4.7%。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海外供给恢复。2021年上半年,中药类商品进口额达12.49亿美元,同比增长37.4%。从细分领域来看,2021年上半年植物提取物进口额达4.56亿美元,同比增长31.2%。进口植物提取物中,精油类原料恢复明显,进口额上涨39.6%,进口量上涨45.6%。其中,薄荷醇的贡献巨大,其进口额占植物提取物总进口额的30%以上,2021年上半年进口1.48亿美元,同比增长40.0%。

  我国进口的药材以国内稀缺和贵细品种为主,如西洋参、乳香、没药、血竭、鹿茸、人参、甘草、加纳籽、姜黄、番红花、小茴香等。近年来,由于国内药用资源不足,土地、劳动力成本升高等原因,防风、姜黄、北豆根、穿山龙等很多原产于国内的品种也需大量进口,以补充国内用药需求,如新西兰的马鹿茸近两年进口量飞速增长。2021年上半年,药材及饮片进口额达2.08亿美元,同比增长102.9%。去年同期进口下降幅度较大的品种如西洋参、乳香、姜黄等,今年上半年恢复正常进口量,增幅分别为97.9%、21.9%和18.6%。近两年进口增幅较大的品种如鹿茸、番红花、丁香等,今年上半年依旧保持较高的进口增速,国内市场需求旺盛,进口额增幅分别为107.9%、196.1%和23.1%。长远来看,进口药材仍有很大的放量空间。

  2021年上半年,中成药进口继续下滑,进口额为1.33亿美元,同比下降15.7%。但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上半年中成药进口量有所回升,为8200余吨,同比增长29.4%。

  在国家扩大进口政策的引导下,近三年,保健食品进口业绩亮眼。2019年进口额达5.6亿美元,同比增长24.8%;2020年进口额达8.1亿美元,同比增长43.7%;2021年上半年进口额达5.4亿美元,同比增长106.4%。其中,燕窝依旧是最受欢迎的保健食品,2021年上半年进口额达2.8亿美元,同比增长51.0%。

  中药类产品出口市场简析

  美国为我国中药类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对美出口的中药类商品主要为植物提取物,占比达到80%以上。2020年疫情使植物提取物出口大涨,带动中药整体出口势头反弹,增幅达到两位数以上。2021年上半年,出口至美国的植物提取物达3.5亿美元,同比增长16.3%。长期来看,植物提取物的需求不会改变,美国作为我国中药类商品出口第一大市场的地位仍将延续。

  日本为我国中药类商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中药材及饮片和植物提取物为主要出口品种,这两类产品大部分用作日本汉方药的原料。2021年上半年,出口至日本的植物提取物达1.2亿美元,同比上涨13.0%,出口至日本的中药材及饮片为9700余万美元,同比下滑14.0%。虽然整体较去年有所好转,但长期来看,出口到日本的中药类产品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我国香港地区作为中药转口贸易的中继站,长期以来扮演着重要角色,以香港地区为中转点,再出口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成药不在少数。但近几年这一中继模式的地位已大不如前。

  此外,欧盟作为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的良好市场,未来前景依然广阔。东盟市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成药出口以及药材进口的重要合作伙伴,加之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与东盟的中药贸易往

  来将更加密切。

  中医药海外发展亟待破局

  纵观近年来中药类产品的外贸发展,中药类产品的海外需求呈现增长趋势,出口总额维持平稳的增速。但是,中药海外发展的体量与国内中药市场的体量远不成比例。2020年我国中药工业产值达6196亿元,同年中药出口仅为262亿元,中药海外贸易仅占国内中药工业产值的4.2%。那么,中医药“出海”该如何破局?

  关键词一:本土化

  中医药“走出去”的核心理念是共享。中医药走出去应充分与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当地传统医药相融合。“本土化”更容易让当地政府及民众了解、认知并接受,文化和产业都可以实现本土化,使用当地资源、当地劳动力,实现本土生产、本土使用。

  一是要建立中医药海外商业模式。当前的中成药产品销售模式更多是依托华侨代理商,市场开拓主动性几乎没有。中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不能仅限于药品销售渠道,应根据目标市场及产品自身特性,灵活确定产品的应用范围。建立海外自有流通渠道是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投入大,产出慢。但随着渠道的不断完善,后续市场回馈将呈指数级的增长。对于想进入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要有充分的耐心与合作伙伴培养良好关系;其次在申请通过认证的基础上,尤其要保持产品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否则难以在市场上持久立足。

  二是要建立中药海外基地(园区)。应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联合投资等方式,在海外建立中药生产加工基地或园区。以海外基地(园区)为依托,进而建立自有海外流通渠道。通过海外投资、产业落地的方式,企业可以取得当地政府支持。通过聘用当地员工,与当地文化、经济模式相适应,企业可以更便捷地对接海外市场已有的成熟市场渠道。

  三是实现中医药的国际化资源全球配置。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代,实现全球资源配置是大势所趋。对中医药而言,中国贡献智力资源,如传统方剂、中医理论;原材料采购自东南亚或非洲;生产基地可以设在中东欧国家,在欧洲生产全球销售,真正实现中药资源的全球再配置。

  关键词二: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结合

  对于国家层面而言,中医药欲在海外取得长足发展,中医、中药需共同“走出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药需要中医的指导,才能发挥出更好的疗效。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结合,文化输出与产品输出相协调。

  国家鼓励建设海外中医中心,目前我国已在德国、澳大利亚、捷克、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个中医中心,发展服务贸易。目前,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评选出17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后续这一工作仍将继续稳步推进,评选出更多的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海外可持续发展。

  

  

  

  


原文链接:http://swt.yn.gov.cn/articles/30866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