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白咖啡、泰国的芒果干、越南的红木家具……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在即,一批批来自东盟国家的展品陆续运抵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对于许多中国消费者来说,这些展品并不陌生,中国线下、线上购物平台上的东盟特色商品日趋多样。
便捷的跨境货物贸易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的注脚之一。伴随着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2019年推出“升级版”。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6846亿美元,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连续12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一些受访人士分析称,互利共赢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的关键词,贸易额攀升背后反映出双方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雷说,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经过30年蓬勃发展,中国-东盟关系不断深化,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的成功典范。
统计显示,中国-东盟自贸区零关税已覆盖双方90%以上的税目产品。“中国和东盟经济具有较强互补性,相关贸易壁垒的破除进一步释放了区域经济活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杜兰说,近年来,随着自贸区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
“中国多年来一直是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马中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仍在蓬勃发展,我们也致力于探索与中国深化经济合作的新途径。”马来西亚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阿兹利米·扎卡里亚说。
业内人士反映,东博会平台的“磁场”效应是中国-东盟贸易数据持续向好的另一关键因素。据王雷介绍,东博会为中国-东盟自贸区“量身定制”,近年来积极向企业传导降税、市场准入、减少壁垒、跨境结算等各项政策措施,使企业直接享受贸易投资便利化、跨境园区建设等方面的自贸区建设商机,“一带一路”建设和经贸合作不断开花结果。
“东博会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深化双边经贸交流合作、落实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有效平台。”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雷小华说,前17届东博会吸引了逾92万名中外客商参展参会,并在国际产能合作、跨境园区建设、跨境金融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建设取得实效,有效促进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发展。
一系列新的合作平台也不断涌现。去年,中国贸促会(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中心正式设立,目前服务中心已经实现了对中国所有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签证服务的全覆盖。今年4月,中国-东盟经贸中心在广西正式挂牌运营,吸引和汇聚东盟主要经贸合作组织、商协会、服务机构和企业,致力打造双边经贸合作服务平台和枢纽。
与此同时,中国和东盟依托各自优势,双向投资、基础设施以及国际产能等方面合作持续走深,不断夯实双边贸易基础。商务部数据显示,东盟是中国最主要对外投资目的地和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和东盟国家相互累计投资总额超过31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开展工程承包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接近3500亿美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自贸区范围内配置资源和技术,中国与东盟间的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两国双园”等合作模式不断积聚新动能。坐落于广西崇左市的中国-泰国(崇左)产业园是面向东盟开发开放的重点跨国产能合作区,截至去年底,园区累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52家,是2015年的5倍多,涉及糖业、泛家居、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多个重点产业。
位于泰国“东部经济走廊”核心区域的泰中罗勇工业园是中国首批境外经贸合作园区之一,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60家企业入驻,泰籍员工4万多人,成为中国企业投资泰国的热土。
“即使受疫情影响,去年泰中罗勇工业园仍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目前园区入驻的中资企业已由早期的30余家发展到如今的160余家,有的企业还填补了泰国等地的产业空白。”泰中罗勇工业园高级顾问徐根罗说,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基础,也有潜力,区域化合作步伐呈现加快势头。
多位受访专家分析称,得益于双方不断为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工作的不断推进,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未来有望再上新台阶,数字经济、电子商务、智慧城市、5G等领域合作方兴未艾,这些不仅推动打造更具创新性的自贸区,还将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下一篇: 广西开放发展跑出“加速度”